隐匿性乳腺癌诊治体会

时间:2022-10-27 03:21:28

【前言】隐匿性乳腺癌诊治体会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3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6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67岁,中位年龄4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1年,平均3个月,病灶分布:左侧4例,右侧2例。 1.2 病灶特征 6例均有腋下肿块,肿块直径2.0~10 cm,2例合并疼痛,1例合并同侧血性溢...

隐匿性乳腺癌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例,1例行乳腺可疑病灶切除+同侧腋淋巴结清扫术,2例单纯行患侧腋淋巴结清扫术,所有病例术后辅以放、化疗。结果:6例获随访0.5~8年,死亡2例。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一经确诊,宜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单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放、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加内分泌治疗。

【关键词】 隐匿性乳腺癌;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72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的临床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查体乳腺内无病灶。影像学检查乳腺内无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1]。本文报告本院2003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的6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3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6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67岁,中位年龄4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1年,平均3个月,病灶分布:左侧4例,右侧2例。

1.2 病灶特征 6例均有腋下肿块,肿块直径2.0~10 cm,2例合并疼痛,1例合并同侧血性溢液,1例触诊同侧乳腺外上象限稍增厚。

1.3 检查 经临床诊断后,6例患者均行腋下肿块切除术,术后行肿块组织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同时做免疫组化,ER阳性3例,PR阳性2例,cer—B—2测定阳性3例,高度怀疑原发灶来源于乳腺,6例患者均常规进行乳腺钼靶X线摄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其中1例行乳腺MRI,发现同侧乳腺可疑病变,1例行PET—CT检查,未发现乳腺及其他部位病变。同时,其他部位病变行胃、肠镜、胸片、CT等检查进行排除。

1.4 治疗 6例患者腋窝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学检查提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来源于乳腺可能性大。入院后全面检查,排除其他组织来源,3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腺可疑病灶切除+同侧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可疑病灶未发现癌细胞,2例单纯行患侧腋淋巴结清扫术。6例患者术后均予辅助化、放疗,ER或PR阳性者加内分泌治疗(口服三苯氧胺)。放疗方法:加速器治疗。放疗范围:患侧乳腺区和锁骨上区。总剂量:40~50 Gy。其中3例化疗采用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和氟尿嘧啶)方案,3例采用TE(紫杉醇、表阿霉素)方案。

2 结果

本组6例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6个月、31个月时死于肺、肝脏、皮肤等处转移。

3 讨论

3.1 OBC诊断 由于体检及B超、钼钯等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内原发病灶,诊断依据主要是病理结果,病理提示腋窝肿块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临床排除其他部位腺癌转移。乳腺钼靶及超声检查方便、经济,准确性较高,是乳腺癌的常规检查手段,两者互为补充,可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检出率[2]。本组6例乳腺钼靶及超声均未检出原发灶。MRI强化扫描对乳腺癌具有高度灵敏性, Morris等[3]总结12例OBC患者的增强MRI检查结果,10例患者发现可疑病灶,经病理证实其中9例为原发灶(75%)。本组3例行乳腺MRI检查,1例提示同侧乳腺外上象限可疑病灶,但手术局部切除未找到癌细胞。全身PET—CT有助于发现其他部位的肿瘤,但价格昂贵。本病诊断主要依据腋窝肿块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显示了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转移癌组织学结构的可能来源。在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中,ER、PR的测定对其选择有一定的帮助,但两者阴性并不能排除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腋窝肿块标本常规作抗人乳腺癌单克隆抗体M4G3免疫组化检查,乳腺标本应行连续大切片检查有助本病诊断。

3.2 治疗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尚存争论 有学者主张行同侧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理由为:(1)目前影像学诊断对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病灶识别率较低;(2)传统根治术较保乳手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已成共识,可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3)同时可以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在乳腺内隐匿病灶。Patel等[4]报道术后病理原发灶的检出率为45%~80%。近年来,对乳腺癌保乳手术逐渐认可,OBC的治疗方式选择也有了变化。一些学者认为在无明显乳腺原发灶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腺癌,且乳腺相关检查阴性的患者,治疗方法为: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全乳放疗或内分泌治疗等,并坚持随访,一旦乳腺出现病灶,再行保乳手术或切除术。Merson等[5]对OBC患者切除、放疗和保留术式的价值进行研究,认为改良根治组、放疗组及局部未处理组三组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胡薇等[6]报道7例隐匿性乳腺癌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及化疗,5年生存率为100%,认为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全的治疗可能是OBC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次病例报告经验是:(1)对于OBC的患者,先行常规乳腺MRI检查,若经病理证实原发癌灶者,进行非OBC的治疗模式选择保留或切除术治疗。(2)对于应用现有现代乳腺检查技术检查后,未发现乳腺癌原发癌灶者,则单纯采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及全乳放射治疗的治疗方法。(3)对于腋窝转移灶较大,特别是已出现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者,应行传统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本组1例行腋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提示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术后半年出现同侧乳腺皮肤广泛转移和肺转移并死亡。另1例死亡病例为腋窝转移灶直径达10 cm,行改良根治术,术后31个月死于肝肺广泛转移。OBC术后的辅助治疗与发灶存在的乳腺癌相同。

3.3 预后 隐匿性乳腺癌并不比同期别的乳腺癌的预后较差,其生存曲线随阳性淋巴结数目增加而下降。影响OBC预后的因素有:原发癌的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多少、发现腋窝肿块至就诊时间的间隔短等。现有报道认为:OBC预后与转移的腋窝淋巴结的大小、是否发现乳腺原发癌灶及原发灶的大小无关[7]。

上一篇:重复癌15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改良Moberg岛状皮瓣修复远节指腹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