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羊大为美”浅析中西审美之比较观

时间:2022-10-27 02:12:47

通过“羊大为美”浅析中西审美之比较观

[摘 要] 《论语・八佾》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善相间、尽善尽美是中国古人关于审美的特质之一。本文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羊大为美”,分析了古人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并结合了西方现实主义美学,探讨了中西方关于审美价值的区别以及联系。

[关键词] 美;羊大为美;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 B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212-1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宋代画家郭熙曾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日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甚至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抹晚霞、一弯新月、一泓清泉、一朵荷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都可以体会到无穷无尽的美。由此观之,生活无处不美,无处不大美。什么是美,古今中外对“美”的认识有很多种读解。根据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关于美的普遍认识是“羊大为美”。

那么羊大何以为美?首先,羊大肉多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我们来看“美”这个字,我国的汉字都是由一定形象意义来创制的。或象形、或指事、或形声、或假借。“美”字“上羊下大” 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即是“羊大为美”。羊大何以为美?这就要追溯到远古茹毛饮血,靠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社会时期,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度低下,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必须以部落为中心结成同伴,集体狩猎觅食。

但是这个时期野兽凶猛、工具简陋,人类捕猎常常是收获甚微,食不果腹!而且还必须要照顾部落里的女人和孩子,她们也需分得食物,这样按原始部落的平均分配原则分配下来,每个人分得的食物已经所剩无几了。在这种多得多分,少得少分,不得不分的制度下,原始人类在每次狩猎前都希望通过祭祀祈求猎获更多更大的猎物,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才能维持部落的繁衍生息。因此,羊大为美。

其次,羊大肉多味美。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原初的美的观念指的是始于味觉的美,美字的最早涵义就是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从字源的角度解释说:“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这一解释显然就把美与肥羊肉的味甘联系在一起。因而从味觉起始,“美”字又扩充到表示嗅觉以及触觉这一类肉体的官能快乐。

除了味、触、嗅三觉之外,“美”字也经常被用于听、视二觉。如《列子・杨朱》云:“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乐,为声色尔”。此处的美字与视觉、听觉、味觉的安乐享受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中国古代人看来,美就是诉诸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的官能感受。

由此观之,美是还一种官能享受,羊大肉多味道鲜美,所以“羊大为美”。最后,也可把“美”由“羊大”引申为“羊人”,“美”是顶着羊头跳舞的祭司。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无法解释众多自然现象,所以重祭祀、重迷信、崇拜鬼神,祈福庇佑,以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有好的收成。祭司是按照人们想象中最美的神打扮的,因此那些长得硕大而壮实,犄角对称的牛羊头骨就成为了祭司最好的装饰。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还象征着部落的权威。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部落至今仍保留着这种传统,例如苗族、羌族等,牛羊头骨依然象征着部落的权威。所以“羊大为美”的认识便逐渐地形成了。

通过古人的审美观,我们可以看出审美功利性的存在。而“羊大为美”正是这种审美功利性的一种体现。

纵观古今,无论是从《毛诗序》中关于《诗经》:“先王之功,后妃之德”以启教化之功的解释,还是到今天“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我们都不难看出,在文学、音乐乃至美术等诸多领域内审美功利性之大,这也正是中西方美学的一大区别之所在。

西方美学自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审美的无功利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他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从此审美超功利性就成了传统美学的一个标志,对此后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克罗齐、柏格森等著名哲学家以及心理学派美学家立普斯、布洛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将审美无利害性作为自己学说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点。许多文人雅士在论及美时,也对超功利主义推崇备至,而对功利主义或漠然视之或加以贬斥,大有谈“利”色变之势。

其实,我认为功利主义与超功利主义只是美学的两个倾向而已,二者不是截然分开、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渗透 ,互为统一的。以康德美学为例,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和不对某一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在里面,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美不涉及利害 ,不涉及概念,不涉及目的,“实际上只应涉及形式”。 这种观点完全取消了美的内容,割裂了美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将美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颜色、声音、花纹、素描等等,显然是形式主义的。

因此,纵观中西美学,我认为审美不单单是体现了人类的功利性本质,而且是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1.

[2]韩非及其弟子.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荀子.荀子[M].

[4]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吕红伟(1983-),男,汉族,陕西扶风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上一篇:小歌曲中的大时代 下一篇:大学生厌学的心理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