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阻塞与断裂的时间流之重构

时间:2022-10-27 11:28:40

凝固、阻塞与断裂的时间流之重构

【内容摘要】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照片具有“凝固”时间的功能。照片的这种时间凝聚特性会给观看者在观看时带来不自觉的时空感,这种差异感强化了观看照片时的时间心理体验。摄影把照片与观看者联系起来,并在观看的过程中传递出时间信息,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和关联,使观者了解到照片所呈现的意义。对照片中时间感知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把握摄影语言的内在特质。

【关键词】照片 时间流 时间体验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谈到摄影时有这样一句话:“摄影实际上是抓住某一时刻将其从时间中分离出来,这正是照片的特性之一。” ①他认为摄影与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相比,在创作过程中缺少情感和灵感的时间积累,因此,作为机械复制特性的摄影就只能局限在“影子的影子”地位上。②如果暂不论麦克卢汉对摄影所持这种观点的偏颇与否,我们可以在他的这种表述中发现,他实际上已经敏锐地抓住了摄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摄影具有“凝固”时间的功能,照片就是对某一“时刻”清晰记录的结果。

照片大致传达着这样一个时间概念:当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照片中的一切事物从时态上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不可逆转性的过去式,照片记录的是某个曾经存在而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景象。实际上,摄影在时间上的作用就是将已经过去的、看不见的时间加以显像,锁定(凝固)在照片里,以让人们回味凭吊过往,据此,摄影可以被视为一种“时间复现”的工具。③罗兰·巴特在《明室——摄影札记》中写道,在母亲去世后,他靠着整理母亲曾经的照片来寄托自己的哀思,面对着大量的照片,他感叹:“摄影的真谛很简单,很平常,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只是证明了(事物)曾经存在过。”④在观看母亲照片的过程中,罗兰·巴特的感触不是来自于照片里母亲曾经的形象,而是凝聚于其中流逝的、不可逆转的时间,他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时间感:“……在这里,时间的静止不动是以一种极端的、畸形的方式出现——仿佛被堵塞了一样。”⑤照片的这种时间凝聚特性,通常会给观看者在观看时带来不自觉的时空差异感,在照片与观者之间制造出一种与现实时间的错位感,这种时间的错位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时间之流的内在心理体验,这也是摄影本身意义的呈现过程——产生于对时间错位感的制造,并在观者看照片的过程中得已完成。

可以说,在观看照片的过程中,对影像的感受,实际就是对时间的体认。尽管相机是依靠机械性能来完成这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者思考如何处理时间或者说摄影者对时间持有何种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会带来影像表现上的不同风格,从语言的本体论角度讲,摄影的发展一直存在两个趋势:一种趋势是在照片中强调时间的瞬间性体验,另一种则是强调时间的延续性体验。长期以来,摄影的时间复制性能被认为赋予了摄影强大的记录功能;因为记录的机械性,人们往往会认为摄影是客观的、纪实的,这对于后来摄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种强调摄影的客观性和纪实性论调的影响下,如何寻找时间、事物、事件以及环境之间的最佳瞬间重合在这里成为一个关键,这里的时间片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决定性瞬间”。“一张照片所拥有的灵气和一幅绘画所拥有视为灵气之间的真正区别在于时间的不同关系。”⑥摄影的这种“瞬间”特性也是摄影区别于绘画和电影等其他视觉艺术形态的根本不同之一。在布列松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被精心截取的时间片刻所带来的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切片,这些照片具有高度的瞬间性特征,要么是一个凝固的动态的状态,或者是一幕只能存在于某一时刻的景象。在这一类强调“决定性瞬间”的照片中,摄影通常被认为是对事物客观、真实的反映,从根源上说,持有这种看法是由于人们相信机械复制的真实性(因为是机械记录,所以被视为客观),并且由于照片准确、逼真、真实的瞬间画面和照片的时间分离特性,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于画面所映射的时间流的鉴别;这些客观可信的特征,是强调瞬间时间体验的照片所具有的、最明显的观影心理影响,利用这样的特征,摄影在新闻记录、媒体报道与商业广告中有着很多的应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对于摄影中时间的理解,并占据了摄影史的主流。

对于另外的一些摄影来说,时间并不总是被作为瞬间来呈现,而是作为一个延续性时空中的时间来展示,时间在照片中是以一个过程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这类照片中,时间的延绵感被强调了,摄影更像是从时间流中截取时间段而非时间瞬间,但是与电影不同的是,这些时间段是以静止的、共时性的方式来呈现。巴特在《明室》中描绘了当看到一个即将被处死的死囚犯的照片时所感知到的时间:“……我同时看到了,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物。这个将要发生的事物是涉及死亡。照片给我看到的是绝对的过去式,但却告诉了我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⑦在这张照片中,隐含着不同的时间状态:在拍摄时,照片中的主人公并没有被处死,而在巴特看到这张照片时,他已经被处死了;对于摄影来说,快门按下之后,拍照这刻的“他”就已经不存在了(照片记录的是已经消亡的时间);但留存的照片却是一个“活着”的“他”;而“他”又是在拍过照片之后才真正的消亡(被处死),换句话说,他在经历一次“摄影的死亡”(时间的消亡)之后,(转第页)

(接第页)又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死亡”(身体的消亡),在这两个“死亡”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活着的“他”。巴特在看这张照片时体验到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拍摄时的时间、被拍者的时间、观看者的时间,这些不同的时间共存于一张照片中。

对于观看的人来说,照片中呈现的时间具有模糊性,摄影所复现的不是一个真实事物的拷贝,而只是一个过去曾经存在的证明。照片不等于真实,在照片和真实事物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这样的模糊性仍然和照片本身的时间属性有关:照片呈现的仅仅是时间流中的一个瞬间或者片段,这一瞬间或者片段在照片上被凝固下来了,被“堵塞”了下来(罗兰·巴特语),⑧这个被凝固的时间与前后被切掉的时间流因为被分离而缺少了对照,相对于观者来说,这种时间上的断裂就阻碍了对于拍摄者想要表达的原始意图的理解。“摄影的命运可能就是这样的:使我相信我找到了‘真实完整’(事物本身)的照片的同时,也把这种‘曾经存在过’和‘真实完整’(事物本身)完全搞混淆了。”⑨

照片里的时间随时都在提醒观看者,眼睛所见的图像之下是时间的印迹。巴特把相机比喻成时钟,照片即是时针指向的每一个具体当时,这个时间中包含了拍照者和被拍者的时间,更是在后来的观看中,串联了观者的感知时间。对于一张照片来说,其真实性并不是存在的依据,照片作为曾经存在过的证明,观者所见并非是真实之物,而是时间。摄影通过对某一时刻的机械记录实现对一个时间流的映射。照片的意义便由此投射在观看者的心中。从时间的本体性看,时间存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维度。时间的基本维度也贯穿于摄影行为整个过程中,并形成复杂的时态关系,这也是摄影作为一套独立的信息交流体所具备的符号语言特征。摄影中包含着不同的时态,这些时态在观看照片的过程中得以成为一个整体。

摄影本质上是一种对时间的复现的工具,摄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时间的干预,对摄影的体验本质上就成为了一种对时间的体认。正因为照片具有凝聚时间的特性,加之人所具备的个体时间经验与完形心理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在观看照片的过程中体验到时间上的超越所带来的意义感,这也正是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所具备的特殊魅力。

注释:

①②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译林出版社,2011:50.

③④⑤⑦⑧⑨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M].赵克非,译,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3:180,9,143,6,150.

⑥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57.

参考文献:

[1]许绮玲.糖衣与木乃伊[M].台北:台北美学书房,2001.

[2]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M].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约翰·伯格.另一种影像叙事[M].张世伦,译.台北:台北三言出版社,2007.

[4]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一篇:舞蹈《孔乙己》创作分析 下一篇:《仙女》与《仙女们》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