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小麦产业现状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效

时间:2022-10-27 10:14:35

兴平市小麦产业现状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效

1兴平市小麦产业现状

1.1自然条件及生产规模

兴平市是陕西省小麦产区之一。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兴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地处北纬34°12′50″~34°26′53″,东经108°17′49″~108°37′7″,海拔390.0~541.8 m。东邻咸阳市秦都区,西连武功,南与周至、户县隔河相望,北与乾县、礼泉接壤,总面积507.43 km2。土地面积50 964.53 hm2。全市辖14个乡镇(办),22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4万人,国土面积507 km2,耕地面积3.54万hm2,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766.71 m2。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1 ℃。全年无霜期215 d,年均降水量585.4 mm,适宜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1-3]。全市常年种植小麦面积2.24万hm2左右,产量稳定在6 750 kg/hm2左右,总产量15万t以上,总产值3亿元左右,占全市国民生产总产值22.1%左右。

1.2小麦产业服务机构

有兴平市农技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良种推广服务站。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粮、棉、油、瓜、果菜等各类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指导以及新农化产品、新优品种、新农药器械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4-5]。目前共有职工156人,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21人,助理农艺师36人),配备有土肥化验室、病虫测报室、种子检验室、机防队等专业机构,技术力量雄厚,机构健全,化验、分析、检测仪器设备齐全,具有独立承担科研试验、分析、检测及生产、示范推广的能力。

1.3发展小麦产业的优势

多年来,兴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2008—2011年被确定为“农业部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县”,在兴平市小麦、玉米生产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示范效果明显的10个乡镇确定了100个示范村、1 000个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帮助带动20个农户,辐射带动20 000户农户共同致富。通过科技入户工程,使示范户粮食产量增长率较前3年平均水平增长10.9%。二是扎实搞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2004年被陕西省确定为小麦良种统繁统供示范县区,2005年又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优质小麦良种补贴实施县市。近年来,通过严把种子质量关[6-7]、抓点示范、小麦良种统繁统供等措施,大田用种多、乱、杂现象得到有效改善,骨干品种更加突出,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三是切实搞好“关中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2008—2011年该项目在兴平渭惠灌区水利条件较好的10个乡镇实施,3年来共推广面积1.02万hm2,小麦平均产量为6 567 kg/hm2,较项目区前3年小麦平均产量5 505 kg/hm2增产1 062 kg/hm2,按85%折算后增产16.4%。四是提升优质小麦生产水平。自2008年秋播开始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的“陕西省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08—2011年共推广面积7.25万hm2,总增产小麦7.81万t,总增产值13 280.1万元,新增生产费用4 187.5万元,节约生产费用2 062.5万元,新增纯收益11 155.1万元,新增投入产出比1∶3。五是2007年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共向购置农机具的农户补贴资金146.2万元。其中补贴大型拖拉机68台,补贴翻转犁3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产生了较大的政策效应,带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六是2008—2011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配方施肥普及行动,通过加大示范展示、技术培训工作力度,推动了配方施肥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得到应用,完成1 200户农户配方施肥技术入户指导服务,发放区域施肥建议卡6万份,其中核心示范区发放率达到100%,示范区达到95%以上。推广小麦专用肥4.35万hm2,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2 300 t以上,实现节本增效5 660万元以上。七是2007—2011年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兴平市涉及58个组2 891户,实施面积1 359.13 hm2,平均产量7 636.5 kg/hm2,较项目区外大田增产1 201.5 kg/hm2,增产率19.3%。这些都为发展小麦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麦产业虽然从品种、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兴平市的集成技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水平还不够高,表现在抗灾能力不强,产量不够稳定,如遇洪涝灾害,病虫害流行,将会严重减产。二是水分亏缺、大水漫灌、施肥不合理、有机肥施用面积极小,是制约该区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三是种地“老龄化”、“妇女化”、“兼职化”和“副业化”是劳动力转移之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导致种粮农民素质下降,接受培训、理解掌握技术要领有障碍,吸收应用有困难。四是从农民主观方面看,存在经验型或模仿型的问题。“看着电视选种子,照着邻家种庄稼”的现象非常普遍,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初级产品上市多,加工增值少,产业化经营工作滞后。六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农技系统内部还存在着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力量薄弱,手段落后,推广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技术应用率低等一些问题。

3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小麦产业发展的成效

兴平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其中小麦专业合作社有:兴平鹏达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兴平市马村粮食储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为农民着想、帮农民做事、促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抓粮食生产、创粮品”为动力,坚持走“政府投入+农技服务+粮食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深入推动小麦产业发展。兴平鹏达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拥有150 m2的办公和业务场所,下设有物资供应部、技术信息部、农机作业队、植保专业队,建有培训室,设有信息栏,定期农时资讯。拥有科技书籍1 000余本,电教片60多盘,供社员随时阅读。同时,以高产创建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新桌凳30余套,配置电脑1台,复印、打印机1台,大型自走式喷雾器5台,机动喷雾器20台。基础设施的配备,进一步增强了合作社的造血功能,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

3.1节约种植成本,增加社员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农资、农技、粮食购销、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优势,为社员提供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社员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了社员收入。统一供应农资,避免了假冒伪劣农资带来的危害,也使成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如2009年东温坊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 600元,加入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4 000元,比非成员农民人均高出400元,增长率为13.8%。

3.2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水平

粮食合作社成立以后,实施了统一的经营管理,提高了生产的科技含量。合作社内全部种植优质品种,实施无公害生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由于规模扩大,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通过实施科学种田和集约化生产经营,使社员的效率大大提高,单位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实现了粮食生产从小农生产到现代化的发展。

3.3合作关系紧密,粮食生产有保障

由合作社“搭台”,农技站“唱戏”,产前统一引进良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田间管理,产中统一技术指导,严格用质量标准规范生产管理,产后统一组织销售,把种粮大户整合起来,将社员有机联成一个整体,改变了农民生产经营势单力薄的局面,实现了在分散基础上的相对集约经营,将种粮农户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合作社辐射区农民弃耕抛荒现象基本杜绝,为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系上了保险带。

3.4壮大主导产业,种粮增收上台阶

合作社是农民利益共同体,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等特点,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在提高粮食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上狠下功夫,有力地推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合作社的“五个统一”,为农户节约了时间,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拓展家庭养殖业、转行三产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分工,进一步挖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能人发展经济的潜力。

3.5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文明新风尚

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合作制的运行,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方面得到锻炼。既有利于农民的科技意识、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又可以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进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文明新风尚形成,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 樊翠芹,王贵启,李香菊,等.醚苯磺隆在小麦田的除草效果及其残留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J].华北农学报,2006(S2):196-202.

[2] 程玉臣,白全江,张富荣.除草剂防除春小麦田杂草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3):27-29.

[3] 慕美财,张曰秋,李兴佐,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1):167-172.

[4] 张建成,杜瑞霞,卫志刚,等.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21-24.

[5] 安玉麟,张玉贵.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及数学模型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2):1-8.

[6] 杜瑞霞,张建成,张汇娟,等.内蒙古河套灌区强筋小麦巴丰5号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36-37.

[7] 季书勤,郭瑞,赵淑章,等.氮磷钾、灌水、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6(4):82-86.

上一篇:浙江省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模式及其成效 下一篇: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