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侗族大歌社会意义

时间:2022-10-27 09:22:46

浅论侗族大歌社会意义

摘要:"侗族大歌"这一歌种名称已告诉我们它是一种结构庞大的民间合唱。一首大歌要完美的演唱出来,各歌手间必须精诚合作,所以侗族大歌平时歌唱过程其实亦是培养各成员合作精神的过程。而侗族地区节日里举行的对歌活动,则让人们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侗族大歌的传承,不仅是历史及生产知识的传承,更是合作与竞争意识及智慧的传承。

关键词:侗族大歌 竞争 合作

前 言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里,合作及集体主义意识逐渐远离我们而去,而尤其明显又令人担忧的是不择手段的竞争越演越烈。这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否定的方面是我们无法忽视的。譬如它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反目成仇、冷漠无情…与目前竞争与协作失衡的普遍现象相比,千百年来蕴藏在侗族大歌里的侗族人民对待及运用合作与竞争的智慧和态度,以及由此造就的音乐奇迹则不能不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09年4月初,笔者有幸随导师前往贵州的黎平侗乡对当地的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进行调查,虽时间不长,但此行对我来说却收获不小。本文即是基于09年4月初对黎平侗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写成。

1 侗族大歌里的竞争与合作

在侗族社会,人人自幼进入歌队习歌,以后随着不同的年龄转换歌队。由此可见,侗族大歌传承是以 “歌队”为组织的。歌队按年龄组成分,可分为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成年歌队和老年歌队;按性别可分为男、女歌队。各歌队及各歌手可根据不同的演唱水平及需求,代表不同团体进行比赛。如一个男歌手,他可代表其所在房族,与其他房族的歌手赛歌,也可据需要代表他所在的村与外村对歌;如果是女歌手,出嫁后,她既可代表娘家歌手参赛,也可代表她婆家的歌手参赛。每个侗族人民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场合可归属不同的歌队。这样,今日赛歌对手或许会成为明日同个歌队的合作伙伴,而今日同个歌队的队友或许会在将来成为对阵歌场的对手。这样频繁的分与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转换他们身份归属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竞争及合作的集体也在不断转换。这样分类清晰但合分自如的组合形式,造就了侗族人民对竞争与协作、集体和个人的别样的认识,让他们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认识何为集体和个人,也可帮助他们更深的认识竞争与合作的本质。

竞争,强化了不同群体间的区别,也强化了个人对某一团体的认同意识。侗族社会以歌队为单位进行对唱的演唱形式,使侗族大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它让歌队的各成员感觉到自己已归属到一个有传统又有未来目标的大集体中,愿意把自己整合进这个比自己强大、可以让个人有限的生命有意义的团体中,使歌队成员感到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寄托在这个团体之中。

1.1 侗族大歌里的竞争意识

侗族地区节日很多,而每年的“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在村与村,寨与寨之间都会举行赛歌活动。地区与地区、村寨与村寨、房族与房族、男性与女性之间经常性的对歌,不仅使竞争在各歌队之间存在,在同歌队各歌手间,同样存在着竞争。

侗族地区的人们达到一定年龄后都会进入歌队随歌师习歌。歌师一般被认为是当地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歌也是唱得最好最多的。除了歌多、唱得好听之外,歌师一个很重要的素质是能根据不同的演唱目的和场景即兴编歌。由此看来,成为歌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一旦成了歌师,在侗族社会里就会受人敬重、地位提升。被人尊重的需要是人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因而成为歌师的竞争就不可避免地在同歌队各歌手之间存在。在一个歌队里只有嗓音清脆甜美、唱声悦耳动听的歌手才能成为队里的领唱。因而如果某人是某歌队的领唱,则表明其歌唱得好。为了证明自己是歌队里最棒的歌手,歌队成员间也同样存在着竞争。

侗族大歌之所以有今天这样高水平的演唱艺术,笔者认为是“竞争”所造就的。侗族大歌集体对唱的形式,使每个歌手心里都有“对手”,有了“对手”,就有 “竞争”,也就有了打败“对手”的“压力”。这无疑不是坏事,因为一只没有对手的动物,一定是死气沉沉的动物;一个没有对手的民族,必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同样,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歌队如没有了对手、没有了竞争,也会走向怠堕和没落。侗族大歌正是在频繁的赛歌、对歌过程中,即在一次次的竞争中不断的完善、发展的。

1.2 侗族大歌里的合作精神

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嘎老”,“嘎”即歌;“老”,含有大、长及古老之意。其歌种名称即表明侗族大歌是一种结构庞大的民间合唱。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所以侗族大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多声部民歌。其多声的形态需要各成员之间完美合作,因此也可以说,群体性是侗族大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演唱过程中,高音和低音需要配合,领唱和跟唱之间需要配合。因此侗族大歌的演唱过程就是所有歌手精诚合作表演的过程。大歌平时的歌唱实践过程其实也即是培养各个成员合作精神的过程。

可以说,侗族同胞的一生是在歌唱中度过的,且还是在合唱中度过的,是一个真真意义上的合唱的民族、合作的民族。像这样通过歌队形式,将社会多数成员有效地组织成不同形式的合唱队的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仅有侗族一家。

2 侗族大歌的现实意义

侗族大歌为何会有这么高的艺术性?毫无疑问,各歌队成员竭诚合作对唱侗族大歌过程中“较量”心理的存在,使爱唱侗歌的侗民们在“比”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其他歌队的长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整个侗族社会各歌队不断学习并改进演唱技巧的过程,造就了今天高水平的侗族大歌,最终推动了侗歌发展。

因为存在竞争,歌手不得不追求更高水准的表现,从而明显地变得更出色,这使得侗族大歌整体不断攀登艺术新高点。从这个层面上可说侗族大歌是“赛”出来的。无疑侗族大歌也是“合”出来的。没有众多歌手的合作,唱不出这么有震撼力的歌声,造就不了侗族大歌恢宏的气势。

侗族大歌是竞争与合作完美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集体与个人的融合与互动,把集体和个人置于了一个有机的融合体中。在这一融合体种,集体和个人的双向制衡,保证了这个融合体调节功能的有机性和真实有效性。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人们的观念不断改变,个人主义意识逐渐凸显,集体主义意识却在慢慢淡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扬侗族大歌竞争与合作完美制衡的精神、增强侗族地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侗族社会集体主义精神的建构,应坚持集体与个人的融合与互动,把两者置于一个有机融合体中。在这一融合体中,集体和个人要双向制衡,以保证这个融合体调节功能的有机性和真实有效性。一方面,侗族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应给个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的、真实的空间,并在不改变融合体的前提下给个人以最大的张力;另一方面,集体应适当地制约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使个人利益的获取不违背集体愿望,不允许突破集体的功能性制衡,而游离于融合体之外。也就是说,未来的和谐的侗族社会,应该就像侗族大歌组织演唱原则那样,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个人应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应是个人的集体,双方保持着高度的互动关系,达到有机的统一,而最终的结果则是把侗族社会流传下来的大歌越唱越好、使侗族社会越来越和谐。

可以说,侗族大歌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传承、生产知识的传承、更是合作竞争意识完美制衡的传承,侗族社会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保持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应继续发扬侗族人们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创建新的、和谐的侗族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3.

[2]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上一篇:企业公共关系的运用及对策 下一篇:浅论旅游英语翻译及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