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乡村的年味

时间:2022-10-27 08:57:19

鄂东乡村的年味

我的家乡在鄂东乡村。乡村的百姓历来重视过年。临近春节,远在迢迢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想方设法匆匆赶回故乡,为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乡村那天高地旷中的家,总是让人心怀感恩。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临近春节,母亲总会给我置一身崭新的衣服,还会在一豆油灯下穿针走线为我做一双新鞋。大年初一,我们村的孩子们都聚到一棵苍老的古槐树下,比一比谁的衣服光鲜、谁的新鞋式样好。然后,每人点燃手中的一挂鞭炮,燃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激情向往……

年前十多天,鄂东乡村里的每户人家便开始捅糍粑了,家家户户屋顶上炊烟袅袅。七姑、八婶们满村乐颠颠地跑着,请那些精壮的小伙子到家中去捅糍粑。捅糍粑是力气活儿,三四个精壮的小伙子把蒸熟的糯米倒在石臼中后,便一人拿一根光溜溜的木棍轮番使劲地往石臼中捅,边捅边发出“嗨!嗨!”的用力声。待蒸熟的米被捅成了黏在一起的粉糊状,大家便一哄而上,趁热一人抓一坨在手中,慢慢地吃,甜甜地笑,糍粑那香喷喷的味道好极了。

鄂东乡村还有杀年猪的习惯。家家户户都养有两三头猪。临近过年时,大家会请杀年猪的一行人进村,从村东头挨户杀猪,直杀到村西头,一家不落。那些天,被杀的猪那凄惨的叫声在全村此起彼伏,村民们却乐得合不拢嘴。猪杀完后,几乎家家都要做糯米猪肠,就是把糯米灌进猪大肠里,把口封起来,挂在院里的竹竿上晾晒。吃时把糯米猪肠切成片,放在碗里加上作料上笼蒸,蒸好后趁热吃。那味道不一般啊,满口生香,回味无穷。每每忆起儿时吃糯米猪肠的情景,我都不免对乡村过年的日子魂牵梦萦。

过年的食品准备充足了,家家便开始贴春联了。记忆中,父亲把一大张红纸折叠起来,裁成条后,便挥毫自写春联。然后,我端着一碗稀粥,去门口扶着梯子,让父亲用刷子蘸着稀粥刷在门两边的青石条上,贴上春联。乡村家家门前都贴春联,村民们对来年的希望好像都融进了那红红的春联中。

乡村的年夜饭格外丰盛,有炸糍粑、肉圆子、藕炖肉,还有本地的特产珍珠菜、捞马汗菜,一应俱全。年三十晚上,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别有滋味。

大年初一,我便随父母开始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一家家地拜年,别人家又家家回拜,每家都拿出上好的糖果招待来拜年者。大年初二,村里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全是走亲戚的村民,每人手上都提着礼品,村庄里弥漫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正月里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玩彩莲船。蜻蜓灯、鲤鱼灯、鲇鱼灯等活灵活现,由年轻人举着,跟随着龙灯、彩莲船游走在各个村落中,给每个村庄送去喜庆和热闹。这时,家家户户都放起迎龙灯的鞭炮,整个村庄都热闹起来。龙灯从村头转到村尾,每到一处,龙头摇动,彩词连连,围观的群众齐声应和,形成一唱一答的阵势,人山人海的唱和应答把过年的喜庆推到了极致。彩莲船上,上演着各种剧目,粗犷的山歌回荡在村庄上空,男女老少围着彩莲船翘首眺望,百看不厌。过年的味道也便在这传统表演中酝酿得愈加浓酽。

上一篇:大女人的小情怀 下一篇:官场本应是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