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与无形

时间:2022-10-27 07:55:19

有形与无形

716200 陕西延安市宜川县职业中学张红安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美术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其重要性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如同拳头砸向棉花,很难立竿见影。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养成,不是靠一个人、一门课、一节课堂所能解决的问题。从某中程度上来说,社会的需求、意识形态的感化更能刺激和推动人们的思维模式的转化。而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根基是一个民族从文化底蕴上养成惰性思维的模式,“中庸之道”把人们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中。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所赋予的思维习惯。就拿美术来说,西方专业训练从写生开始,从物质的本源来探索和研究,到最终追求自我和与众不同。在近百年的艺术创新发展令人眼花缭乱。而中国绘画也讲“师法自然”,但基本的培养模式依然是从临摹开始,先去揣摩前人的心态与手法,走的本就是一条临摹与仿制的路子,南无我们培养出的人才缺少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无可厚非。

我们不能埋怨社会没有给我们一个创造性的环境。我国从古至今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到今天虽然不具有整体水平领跑世界的科技,但在某些领域的发明创造也令世界翘楚。从整体来看我们的社会环境依然是一个以模仿与仿造为主的社会思维惯性,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正在追赶世界先进,还处在认识、消化和吸收阶段。

我们确实不能埋怨社会环境因素问题,社会的发展进步总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有首当其冲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其本身就有开化社会文明和进步发展的职能。而教育的推动和实施基本掌控在学校和教师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就成了制约推动创造型社会进步的瓶颈。

教师的工作因人而异,而多数教师是不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同把别人蒸好的馒头经过咀嚼后反哺给孩子,淡而无味。因为他们的教师就是这样传授给他们的。其实我们的社会惯性,孩子们、家长们已经习惯于接受,反之则难以适应。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 有一位教《艺术概论》课的老师,没有按常规进行,上课如同聊天,聊人生经历、聊生活感受、聊读书心得。一聊上瘾,一学期快完了课本还没有打开过。这下有同学坐不住了问题反映到学院教务处。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早已经厌倦了。其实我也只是觉得这种课很轻松、风趣。多年以后才真正感觉到那种堆砌在学术名词和严密的逻辑推论之下的课堂,早已没有多少印象了,而这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良多。

在一篇《不教之教》的文章里介绍了日本一画家带学生,却不教什么,只是给以鼓励和看似不经意的点拨。然而数年后这些学生或进入大学或大学毕业,深感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教导有方,不时回来看望老师,与老师谈论艺术。潜移默化,受益在无形之中。

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素质的要求,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教给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更需要有全面而灵活的洞察能力,及时掌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不同反应,循序诱导和启发。更重要的是开启同学们的想象空间,无限的想象是开启创造的钥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参禅悟道式的形而上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思维的空间。

上一篇:谈防止初中物理分化方法 下一篇: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