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的中立 坚定的抉择

时间:2022-10-27 05:34:48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生死朗读》与《辛德勒的名单》的细致对比,探索了两部电影的异同之处。这两部电影在主题的叙述、题材的选择以及气氛的营造等多方面都各有所长。通过比较,笔者发现在生死救赎时刻,《生死朗读》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中冷酷的中立,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更多地强调了坚定的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死朗读》;《辛德勒的名单》;救赎;抉择

当生命遭遇到变故,当爱情经历着考验,你会选择冷酷的中立,看着曾经的爱人孤独地远离自己的视线,还是会坚持你坚定的抉择,无畏的承担,勇敢的救赎?电影《生死朗读》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被战争摧残蹂躏过的国家有着一段被动摇了的原本根深蒂固的信仰的历史。惨痛的教训也给这个国家里千千万万普通人带来了难以名状的伤害。在所有战争留下的创伤中,影响最深的要算心里的创伤了,因为它根本无法治愈!在战争中挣扎在生死存亡一线上的人们都经历了心灵的变故,甚至是灵魂的涤荡。在战争结束后人们开始思量自己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无辜无奈的受害者,还是职责所在的“刽子手”,又或者是内疚、自责的投机商?电影《生死朗读》与《辛德勒的名单》虽然在同样的大背景下反映了相同的史实,但是关于具体的主题思想、表达手法以及营造气氛和其所带给观众的感触方面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一、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深度

《生死朗读》讲述了二战后人们开始渐渐重塑自己的生活。汽车售票员汉娜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备受乘客好评,领导还许诺要给她升职。她的生活静如止水,直到有一天麦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静谧。麦克是一个孤独自闭的中学生,生活中毫无自信可言。他的生活迷茫不定,直到汉娜的出现给他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的生活开始有了目标,他自己也开始重拾信心。相处了一段时间,两人水融、相濡以沫。但好景不长,汉娜莫名地消失了。多年以后,已经成为法律学院学生的麦克在法庭被告席上见到了汉娜,此时的汉娜被指控在二战期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最终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汉娜表现良好,依然过着平静似水的生活,直到她收到了麦克给她的朗读录音带。她的狱中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学习识字,学习朗读。但是时间冲淡了一切往日的情愫。到汉娜获准提前出狱的时候,麦克并没有给予汉娜足够的支持和理解,促使汉娜出于自尊选择了在狱中自尽。

《辛德勒的名单》也围绕着二战的故事背景进行,但是故事主线相比《生死朗读》似乎更简洁清晰。辛德勒是在德国抱着发战争财而逐渐富足起来的投机商。他借战争在德国蔓延起来的“机遇”开始大发战争财,什么赚钱就制造什么,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攀附德国军官,借此得到更多谋财致富的机遇。起初因为犹太劳动力极其廉价,有的甚至不用支付佣金,他就让他们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后来,随着战争的蔓延,辛德勒亲眼目睹了一系列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的场景,心灵震颤之余最终良心发现,开始想方设法拯救濒临绝种的犹太人。

《生死朗读》与《辛德勒的名单》都选择了人类历史上抹不去的二战作为故事背景,其主题最终都归于救赎之上。但不同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选择了战争中犹太人惨遭蹂躏和辛德勒良心发现后开始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犹太人以及对自己灵魂的救赎作为整个故事的主题;而《生死朗读》则选择了战后颇具争议的战犯审理及其自身的反省和救赎与被救赎的过程作为故事主线。从这一点上看,《生死朗读》似乎具有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救赎属于浅层意义上的救赎。电影中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救赎当属英勇之举。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能力所及,必将拯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的犹太人。辛德勒既然有实力拯救犹太人,那么,只要等待时机成熟,他良心发现之后,必将出手相救,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这也是辛德勒在痛定思痛之后坚定的抉择。相比之下,《生死朗读》中的救赎则是深层意义上的救赎。当麦克面对汉娜是文盲的事实时,是否告知法庭这一事实成了麦克心中挣扎的难题。如果告知法庭,汉娜很有可能被轻判而不是终身监禁;但是如果告知法庭也就将违背汉娜故意隐瞒自己是文盲的苦心。为了维护汉娜的自尊,麦克最终选择了冷酷的中立。入狱之后,汉娜选择了接受现实,并且开始了自我救赎。一方面汉娜起初并不认为自己在纳粹集中营里“工作”是属于犯罪,另一方面汉娜独自承担起所有的指控和惩罚,以自己的逆来顺受来弥补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行。“从叙事技巧的角度看,正是由于叙述者的这种双重作用,才使得叙事不是单纯的事件陈述,而是充满了批判精神的自我回顾和自我剖析。”从这一层面上讲,汉娜的自我救赎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理解。

二、相同的题材,不同的视角

《生死朗读》与《辛德勒的名单》虽然界定了相同的题材,却选择了不同的叙述视角。《辛德勒的名单》的叙述视角较简洁,观众不用太费劲就可以理解叙述的目的。但是《生死朗读》的叙述视角比较复杂,观众必须用心体会才能理解影片最终要表达的思想。

《辛德勒的名单》通过男主人公辛德勒的视角观察审视了二战给犹太人带来的苦难。他所目睹的场景与观众所见能够达到互通互融的效果,他的行为直接地反映了观众的内心需求。透过辛德勒的观察视角,观众很容易理解人物内心,感知事件的严重性。《生死朗读》首先以旁观者的身份让观众了解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接下来通过麦克的内心挣扎来映射他对汉娜情感的波动,紧接着是用汉娜的内心斗争反映她对自己是文盲这一事实的恐惧,最后以汉娜的自尽又把观众拉回到旁观者的地位,开始对电影主题的反思。

由于视角不同,在观看《生死朗读》与《辛德勒的名单》的过程中,观众的反响也不同。《辛德勒的名单》带给观众更多的是直观的感受犹太人被残杀的血腥场面,从而心灵备受震撼;而《生死朗读》则更多的是带领观众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去感知人性的复杂。透过单纯的视角,观众看完《辛德勒的名单》就能轻易分辨出谁是谁非;而多层面的叙述视角,令观众无法给《生死朗读》中的人物或者主题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尽管战争会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一个集团的某一个方面,但人性是完整的,至善至恶的人都是不存在的。”至于感情的天平应该倾向哪一边,实在是难分伯仲!《生死朗读》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回味。

“救赎一人,即救赎全世界”,这是被辛德勒救出来的犹太人幸存者在专门为辛德勒打造的指环上篆刻的希伯来文字的意义。“正因为辛德勒未曾泯灭的人性的微茫照耀他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上千条的生命。”而在《生死朗读》中,透过监狱女看守的视角,观众们也看到了汉娜在狱中进行的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显然,跳出故事叙述范围的第i者的全知视角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

社会的道德准则一旦离开它所在的社会环境,那么对于与之对应的某些事实就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齐一化、标准化的现代性通过法律赋予了特定的伦理原则极高的地位,用荣誉、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使得社会的道 德判断似乎偏离了应该行进的轨道。人与人的相交本来就像两条平行线突然转向,最终相交。不管是辛德勒与红衣小女孩的相遇,还是汉娜和麦克的相逢,都是生命中的偶然,但又是命中注定的必然。不管视角多么不同,《辛德勒的名单》和《生死朗读》带来的是反思的动力,也是希望的所在。这两部电影都教会了我们要学会阅读社会,学会领悟人生的真善美。

三、相同的氛围,不同的感触

《辛德勒的名单》于1994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生死朗读》获得了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时隔14年,当相同题材的影片再次被搬上大荧幕时,虽然氛围不变,但是感触却不同。战争的阴影虽然让人窒息,但是《生死朗读》与《辛德勒的名单》却运用各种表达手法,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黑白两色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充分营造了二战带来的压抑气氛,使观众感同身受。而《生死朗读》的导演则运用了多彩的颜色为观众欣赏一部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做好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电影中仅有一个彩色的亮点――一个身着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当辛德勒骑马站在高山上亲眼目睹纳粹屠杀犹太人时,这个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的出现,除了充分对照了纳粹的疯狂和惨绝人寰外,还带给了人们希望和侥幸逃生的愿望。而当红衣小女孩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辛德勒看到的就是一具毫无生气的用红色衣服裹着的尸体了。这样的安排给所有人的心里都注满了铅,直沉谷底。

营造氛围除了色彩之外,电影的背景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辛德勒的名单》中小提琴低吟般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往返迂回的哀婉曲调似乎要一口气将犹太人受压迫、受蹂躏的血泪史讲完。而《生死朗读》中的电影背景音乐却在柔和中增添一抹哀愁。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局并不像人们预期设想的那么美好。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更多的深层意义上的思考。如果说《辛德勒的名单》是一个“救赎与自赎的故事”,那么《生死朗读》又何尝不是呢?毕竟《生死朗读》给人一种心灵的震颤,汉娜在选择尊严和自由之间沉默了,她选择了自尊而放弃了自由。这种坚定的抉择对于汉娜来说正是她忍辱背负所有的罪孽和惩罚、坚强地面对一切的源泉。站在汉娜的狱室里,麦克终于抱头痛哭起来。他所哭泣的不仅仅是汉娜,更是对自己四十年来荒唐人生的一种唾弃。同样这段故事也警醒着每一个《生死朗读》的观众,毕竟汉娜和麦克以及受到战争创伤影响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除此之外,在《辛德勒的名单》的结尾部分,导演交代了所有的后续事件。辛德勒后来得到了正义勋章,他的婚姻生活遭遇到了困境等。多年以后,在他去世后,很多被他救过的犹太人,带着自己的子孙后代,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缅怀了这位在危难之时能够站起来做一些正义之举的勇士。观众看了这样的结局心里得到一些宽慰。相反的是在《生死朗读》的电影结尾,导演并没有交代谁是谁非,仅交代了麦克带着自己的女儿在汉娜墓碑前讲述这段尘封的往事。观众看到这里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各抒己见。

四、结语

在分析比较了这两部电影之后不难发现:其实这两部电影的最终目的都是探索人性的善恶,唤醒人们的良知。不管用何种方式进行救赎,一定要信守自己坚定的选择,而不要刻意保持冷酷的中立。正如郭毅所说:“在特殊的历史时刻,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道德、法律、情感,他们必须各自做出选择。无论选择正确与否,他们既无法预知,又无法承担后果。”《辛德勒的名单》和《生死朗读》这两部影片中都探讨了怎样选择、选择什么、选择之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的是这两部影片在风格及表达手法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的阐释。

《辛德勒的名单》和《生死朗读》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们并没有故弄玄虚,用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唬住观众,而是用看似平常的口吻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虽然这两部电影在主题的阐述、题材的选择以及氛围的营造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却以各自的特色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虽风格迥异,但殊途同归。

[作者简介]金丽华,女,回族,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专业英语教学和美国文学等。

上一篇:英文名著影片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