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栓塞方法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时间:2022-10-27 05:31:29

不同栓塞方法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栓塞方法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观察组50例患者中,治愈为15例,治愈为33例,未愈为2例,治疗总有有效率为96.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愈为12例,好转为29例,未愈为9例,治疗总有有效率为82.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栓塞;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笔者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10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 临床表现 小的血管瘤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表现,瘤体较大时可能导致患者腹部出现结块,瘤体大到一定程度时,肝脏会很明显地增大。临床表现主要有:瘤体直径小于4cm时无显著不适,腹部B超声检查有时会检测出来;直径大于4cm时将近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腹部肿痛。患者的肝功能大多情况下没有异常表现,大血管瘤患者常常表现出以下典型的综合征:低蛋白血症、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1]

1.3 诊断

1.3.1 超声表现 B超:该检查手段没有创伤性,且简单容易操作,是影像学首选的诊断方法。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清晰,同时伴随回声增强效应,出现在后方,较为轻微。瘤体大于2cm的血管瘤可通过该方法检查出来,低回声的出现是主要标志。大于5cm的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内部的回声,且高低明显混杂,边界较不整齐,原因是瘤体内有血栓或纤维性改变。

1.3.2 CT表现 ①平扫:肝内低密度区,密度比较均匀,轮廓比较清晰,部分有钙化。②增强扫描:早期肝内病变边缘呈现出“岛屿状”,有些表现为结节状,密度明显增高,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大于2min,如果延长扫描时间,肝内病变边缘密度略高或表现为等密度。

1.3.3 肝血管动脉造影检查 这种检查方法是诊断肝血管瘤最可靠的方法之一,主要表现为肝内血管瘤的显影时间明显比较长,病变的边缘锐利、清楚,血管瘤没有染色现象。由于海绵状的血管主要由构成为肝血管窦,检查用的对比剂进入窦内之后,呈现出高密度的染色,形状恰似大小不等的“爆米花”或是“小棉球”,瘤体巨大的会表现出“树上挂果”征。动脉期很早就会出现,持续的时间一般可以长达20s,即“早出晚归”征,特征性相当明显。

1.3.4 MRI MRI对肝血管瘤具有很高价值的诊断意义,及时不易发现的一些小病灶也不会遗漏。T1信号较弱,T2信号表现为高强度,该指征在临床上常常用来与肝癌相鉴别。如果选择增强扫描,可以静脉注射钆螫合物(Gadolinium chalate),用这种方法,即使瘤体直径小于1.5mm的肝内血管瘤也可以检查出来,同时诊断的正确率大幅度提高,T2WI表现为高信号,特征性的“灯泡征”样,时间延长表明儿童血管瘤内没有血栓,为成人肝血管瘤的特征。

1.4 方法 先给患者局部麻醉,然后进行股动脉的穿刺,接着把导管送入到肝动脉内,行肝动脉造影,明确找出病灶发生的位置,继而把导管插入供血动脉,确保无误后,对照组50例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观察组50例用明胶海绵颗粒+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一般治疗成功只需一次,瘤体较大的患者要想完全治愈,可能需要2-3次的栓塞治疗。

1.5 疗效判定 患者实施治疗后半年,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瘤体缩小超过50%,为显著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瘤体缩小小于50%,为有效;患者各临床症状无消失,影像学检查,瘤体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增大,为无效[1]。

1.6 统计学分析 对入选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选计数资料均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观察组50例患者中,治愈为15例,治愈为33例,未愈为2例,治疗总有有效率为96.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愈为12例,好转为29例,未愈为9例,治疗总有有效率为82.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肝血管瘤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尤为常见。大多数情况都是单发的,肝右叶较多[2]。瘤体较小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瘤体一点点增大,患者腹内会出现结块,同时伴随着胀痛感等不适,故属于中医的“积聚”范畴,后期瘤体较大时则属于“膨胀”范畴[3]。本病多出现在中年女性中,其发病率比男性要高出6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是治愈肝血管瘤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4]。首先,介入治疗具有适应症广、治疗效果好、恢复快、损伤小等一系列优点;其次,介入治疗能够避免血管瘤破裂出血;再者,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不能切除的血管瘤;最后,介入治疗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禁忌症,所以有必要让患者学习掌握介入治疗的有关知识[5]。肝血管瘤的瘤体由许许多多扩张的窦腔以及血管所组成,内部缺少淋巴系统,对经过血管进入瘤体的物质廓清速度十分缓慢,这样的结构和功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明胶海绵颗粒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在经过患者的肝内血管时,往往长时间沉积在血窦中,阻止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治愈血管瘤的目的[6]。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观察组50例患者中,治愈为15例,治愈为33例,未愈为2例,治疗总有有效率为96.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治愈为12例,好转为29例,未愈为9例,治疗总有有效率为82.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曹殿波,张秀梅,王大伟.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J].吉林医学,2004,(10):18-19.

[2] 邓燕贤,漆剑频.经肝动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J]放射学实践,2004,(04).

[3] 刘训强,孙敏,王家平等.介入栓塞治疗208例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05).

[4] 周伟平,吴孟超.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J].肝胆外科杂志,2007,(04).

[5] 曾庆乐,李彦豪,陈勇等.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07).

[6] 李志强,赵峰,刘景峰.不同栓塞方法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疗效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18(7):789-790.

上一篇:强化安全护理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舒适效果观察 下一篇:601例原发性高血压的随访管理与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