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肌功能对正畸治疗后稳定的影响

时间:2022-05-27 11:26:43

【摘要】 肌肉功能异常不但可以造成错颌畸形还对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有持续的影响,深入了解肌功能,重视肌功能对治疗的影响,简化治疗,维持长期健康稳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肌功能;正畸治疗;稳定

著名解剖学家Harry Sicher曾言:Whenever there is a struggle between muscle and bone,muscle wins!

错颌畸形通过正畸治疗矫治,使牙齿和颌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在去除矫治力后,发生改变的牙齿和颌骨有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趋势,这就是错颌畸形的复发。一切正畸治疗的结果都有一定潜在的不稳定性和复发性。因此,正畸治疗中真正具有挑战和需要延续的不是如何机械高效地矫治畸形,而是怎样长期保持矫治后的健康和稳定。

在错颌畸形的形成过程中,除了颌,颌面表现出形态上的异常之处,肌肉系统的发育畸形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口腔除具有摄取食物、咀嚼、吞咽功能外,还有辅助鼻呼吸,参与发音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口周、颜面部、颈部众多肌肉的协同作用,不仅是唇、颊、舌、咽部,还包括支配下颌及颈椎关节运动的肌肉。如果肌肉发育不全或功能异常就会使牙列及颌骨失去平衡而发生错颌畸形。唇、颊、舌及口周肌等各部位肌肉产生了与错颌畸形相适应的肌动力平衡。肌肉系统的动力平衡就是肌肉系统功能性力量的总和。错颌畸形的矫治,不仅是使用矫治力矫治颌、颌面的形态异常,恢复正常功能,还要打破肌动力平衡才能完成矫治目的。由于错颌畸形形态学的改变往往先于功能和肌肉的动力的改建。也就是说,随着牙、颌面畸形的矫治,牙周组织、骨缝、颞颌关节等进行相应的组织改建。这些组织的改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矫治虽然达到了新的形态,建立了新的硬组织平衡,但神经、肌肉动力平衡的改建并未完成,软组织与骨骼间新的平衡关系尚未建立,原有的动力平衡对矫治后的牙齿,牙弓及颌骨位置仍将产生影响,使之呈现不稳定状态,导致畸形的复发。这意味着,无论正畸矫治器是如何有效地排齐牙齿,但牙齿最终位置的稳定性还是取决于口颌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多种功能之间力学平衡作用的结果。简言之,绝不能忽视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状态。

一直以来,正畸学科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就是理解形态、功能、正畸力、矫治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肌肉力量的重要性。大量临床实践早已证明,良好的颌关系是矫治结果稳定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咬合与舌体及口周肌、咀嚼肌活动的基本功能而单纯改变咬合,矫治后不仅会复发,还会给矫治后的生长发育及下颌运动功能带来不良影响。正畸治疗后,咬合状态会随着生长发育、下颌运动、舌体和口周肌、咀嚼肌以及颈部肌的活动与呼吸方式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随着治疗后牙齿的移动及牙轴的改变,颌平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治疗早期为了恢复功能而改善咬合,将牙齿排列到相应的位置上,这将对其以后的生长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最终在功能和美观上达到牙、颌、面结构上的均衡。因为恢复舌肌、口周肌、咀嚼肌、颈部肌和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主动矫治结束后咬合长期稳定,并在其后的生长发育以及下颌运动中自然地形成适合的牙齿转矩和功能性的咬合状态。

牙颌面的矫形治疗不但是口腔正畸治疗的常用方法,而且有时也用于矫治后的功能保持。功能矫形的生物学原理就是对功能与形态之间的深刻理解,认识到神经肌肉是治疗的关键。矫形治疗是通过改变下颌位置,改善口颌系统肌群的功能状况,使相关的咀嚼肌及口周肌受牵张,肌肉收缩产生的力传递到牙齿、颌骨及颞颌关节,促进软组织发生适应性变化,重建新的功能形态平衡,达到引导、调控生长及防治错颌畸形的目的。功能与形态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学规律。各组织结构正常生理功能的行使,对促进形态的正常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功能矫形治疗不仅与下颌运动诸肌的功能活动有关,还与口面各腔隙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口腔、鼻咽腔功能的正常行使是其治疗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功能矫治器通过调控肌群间协调性、重建各腔隙正常功能活动、阻断异常生长发育,使牙弓、颌骨的异常形态得到改正和改善,并且,通过维持新的肌功能平衡协调,使其矫形效果达到长期稳定。因此,神经肌肉,颌骨及颞下颌关节正常协调的生理活动是面颌正常发育及功能矫形治疗成功的保证。在正畸治疗中,深刻地探究功能异常的原因,把恢复功能作为治疗的根本是获得正畸疗效长期稳定的关键,是最天然的正畸矫治器。

口腔不良习惯是引起牙颌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牙颌畸形矫治后,口腔不良习惯仍未破除,则虽通过保持器进行保持,但矫治效果不稳定,畸形容易复发。破除不良习惯除了戴用一些机械矫治装置,另外相应的临床应对措施就是进行肌功能训练。肌功能训练是根据患者口颌面肌功能失调的具体情况,通过长时间、持续性、节律性的肌肉收缩颌舒张交替运动,从而改变某些肌肉的功能强度,使其达到正常,以建立良好的肌肉功能平衡,促进口颌面的生长发育。例如:有不良吐舌习惯,通过舌的功能训练去除这种不良习惯,使得错颌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缓解,这将有利于阻止牙颌畸形的发展,并对正畸治疗后疗效的巩固和维持有重要意义。舌体参与咀嚼、吞咽、呼吸等口腔功能,并与牙弓的形态密切相关。因此,舌体与口周肌力量协调与否对牙轴的方向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肌肉的动力平衡被打破将使上下颌切牙牙轴出现异常,并可诱发开颌、牙列拥挤等畸形。在许多安氏Ⅰ类开颌病例中,下颌磨牙、前磨牙均向近中倾斜。单纯使用矫治器进行磨牙的直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同时配合相应的咀嚼肌功能训练,进行舌体上抬等训练,增加咬合力量,可在短期内完成磨牙的直立。进行舌体上抬训练的同时再加上正常吞咽动作训练,从功能上改变牙弓的形态,能获得与正常肌功能协调一致的牙弓形态。功能与形态协调就是长期的稳定。

牙颌矫治的目标是平衡、稳定、美观。而这一切同重视恢复正常的肌功能是分不开的。异常的肌功能导致错颌畸形,加重临床症状而且导致矫治复发。因此,重视肌功能减轻症状,简化治疗,减短疗程,而保持矫治结果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赵美英,罗颂椒,陈扬熙.牙颌面畸形功能矫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42.

[2] 基于呼吸及口周肌功能的正畸临床治疗.近藤悦子.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8-9.

[3] 正畸临床矫治技艺的探索.段银钟.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313-315.

上一篇:89例胎膜早破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强化安全护理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舒适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