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语言多彩的课堂

时间:2022-10-27 05:00:47

精彩的语言多彩的课堂

语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媒介。运用基本的专业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活动是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深入教学活动之中,但语言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教育手段,则是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只有通过语言,教师才能有效地开展教书育人的活动。特别是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语文学科,更需要语文教师努力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用精彩的语言去促进多彩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言简意赅的科学美

语言的科学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准确、严密和精练地运用语言,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此举。对学生科学用语作出具体的示范,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语言之美。

1、规范标准,用语得体。这是教师用语的基本要求。规范,就要用语准确,遣词造句严守法度,注意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标准,要求教师运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语意清晰,发音标准,能把祖国的灿烂文化发扬光大。能否将讯息准确无误地通过声音传授给学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教师运用语言水平的高低,学生绝不会喜欢教师说话含糊不清、表意不明。同时,教师得体的语言,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高雅的风度。

2、简明准确,逻辑严密。简明而概括的语言能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强化了语言思维的锻炼,这符合科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对听讲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仔细琢磨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精益求精,组织语言带领学生顺利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如果反复地使用同样的话,学生听多了便觉得索然无味,上课走神。还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口头禅、语气词,学生真是倍感痛苦。

二、娓娓动听的音韵美

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语言不仅要求准确精炼、生动形象、而且要求讲究节奏韵律之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教师除了做到语言准确、规范外,还应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起伏变化,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示音韵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抒情性散文、诗歌等,特别需要用感情去朗读。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音节调配、停顿来表达,意义便有所不同。教师讲话的速度太快,就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模糊或错误。因此,教师讲话的语速快慢应适中,宜慢不宜快。便于创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入情入境。说话的节奏一般有六种: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和激动型。教师就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说语节奏,烘托情感。这样的语言表达就如同和谐的乐曲一样,有着动人的魅力,给予学生听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三、动人心魄的情感美

语文教学要充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营造一个真情流淌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真情实感的讲述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饱含着浓浓的感情,他常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形象刻画出人物的神采。但学生如果不反复阅读,是很难体会的。语文教师应具有“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本领。对于一些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就应努力地运用与之相配的情感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绪,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四、与众不同的个性美

通常都是那些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在学生脑海深处留下长久的记忆。因此,教师就应运用语言的力量,充分展示教书育人的个性美。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功能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擅长于抒情式的表达,就应充分发挥这―优势,使之成为你的教学招牌;有的教师,擅长于理性的分析,就应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的精神;有的教师说话娓娓动听或抑扬顿挫,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每一名教师都应积极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用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五、思考与小结

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的重任。但是,学生怕学语文,甚至讨厌上语文课的情况不容乐观,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教师本人知识面狭窄,又如何培养出见多识广的学生?教师本人不会写作文,又如何培养出写作高手?教师本人不善表达,又如何培养出能说会道的人才?因此,学高为师,要求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首先要多读书,持之以恒,厚积薄发。语文教师应坚持多读书、读好书,知识既专又博,才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其次要多写作、多练笔,锻炼思维。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天长日久的写作锻炼,会使口头表达更有逻辑性,更富感染力。如果一个教师能出口成章,能写一手好文章,对学生所起的榜样作用将是难以估量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小学)

上一篇: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概念的讨论 下一篇:唐诗宋词鉴赏中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