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最好是半熟时吃

时间:2022-10-27 04:13:35

鸡蛋最好是半熟时吃

从立夏到端午,民间流传着吃蛋的习俗。因它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且与人体蛋白质组成相近,营养丰富,烹调方便,易于储存,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补品”。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将鸡蛋视作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元凶。原因就是其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使原本就有上述疾病的患者觉得,再吃鸡蛋,简直就是“火上浇油”。因此,不少人开始对鸡蛋敬而远之,甚至“谈蛋色变”。

实际上,鸡蛋内含卵磷脂能干扰胆固醇的吸收,明显减少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量;它还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被细胞利用。何况鸡蛋中所含胆固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物中,大量为“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它具有清除血管壁上胆固醇的作用。

此外,鸡蛋中的卵磷脂经消化吸收后,还能释放出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物质――乙腺胆碱,增强记忆力。

若要真正保证鸡蛋的营养,关键在于:必须掌握恰当的食用量和科学的食用方法。

1.日食用量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为保证膳食平衡,满足机体需要,但又不会营养过剩,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每天吃一个鸡蛋为宜,可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年人每天吃两个,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如果一次进食过量,将会有过多的蛋白质在肠道内异常分解,产生对身体有害的氨。另外,未消化的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中腐败,产生羟、酚和吲哚等有毒化学物质,引起腹部胀气、头晕等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2.食用方法:

关于鸡蛋怎么吃,一直都没中断争论。建议熟吃的理由有3点――

鸡蛋表面往往有沙门氏菌污染,在打鸡蛋时可能污染到蛋清,如果生食,病原体会引发肠道疾病。

鸡蛋生吃时,因为蛋清中有卵抑制剂等成分存在,蛋白质消化率不足50%;且含碱性蛋白――抗生素蛋白,有害于人体健康;同时,生吃鸡蛋不仅增加肝脏负担,而且未经消化的蛋白,在大肠内受到细菌所含酶催化,发生腐败产生较多的有毒物质如酚、胺、硫化氢、氨等。

鸡蛋生吃时,因为蛋清中含有大量生物素结合蛋白,会严重妨碍生物素的吸收利用。生物素是一种重要的B族维生素,一旦缺乏,皮肤系统各部位都将出现不良症状,或受到损害。

尽管这3点意见,理论确凿,证据扎实,但都只说明蛋清不能生吃,并未说明蛋黄不能生吃。

而主张生吃的理由,概括起来也有3点――

鸡蛋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熟食会造成损失。

鸡蛋中含有相当丰富的omega-3脂肪酸,熟食会使它们氧化或异购,失去保健作用。

生吃不上火,夏季比较合适。

仔细分析:第1点提到鸡蛋烹调会造成维生素大量损失,但经测定煮食、蒸食、嫩煎、轻炒时,损失率仅有10%左右,除非是煎炒过度才会引起明显损失。

第2点,只限于炒食和煎炸。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耐受100℃左右短时间加熟,而鸡蛋不到80℃即可凝固。这些脂肪酸最害怕的是氧化,而煮鸡蛋、煎荷包蛋时,鸡蛋黄并不会直接接触空气,无需过于担心其氧化。

最关键的是鸡蛋中的几乎所有脂肪酸都在蛋黄里,维生素B2等绝大部分维生素也在蛋黄里。所以保护鸡蛋中的营养素,主要是保护蛋黄中的各种成分。蛋清凝固只需要62℃~64℃的温度,如果烹调到蛋清凝固而蛋黄保持半液态的状态,大约在70℃(蛋黄凝固温度是68℃~72℃),几乎不会使营养素受的损失,既可以保证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又能避免生物素不吸收。

至于第3点没有实验验证,难以服人。况且,鸡蛋本身性平,并不是引起上火食品。鸡蛋容易消化,也不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很大负担。

综合上述两种意见,当蛋清已凝固,而蛋黄尚处于半凝固或流动时,是吃鸡蛋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鸡蛋最好是半熟时吃。这样,既可以保证消化吸收率,又可避免营养素损失。蛋清柔嫩凝固,而蛋黄呈半流动状态的鸡蛋,口感好!的确是良策。

上一篇:弱智弟为兄捐肾难成行 下一篇:“旺夫潜质”你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