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打中国牌

时间:2022-10-27 04:04:41

好莱坞大打中国牌

把目光瞄向东方,填补创作素材的贫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沟通交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观众的欣赏眼光日益挑剔,不断渴望有更新颖、更奇异的视觉体验来刷新自己的艺术期待,满足高企的审美预期。

经过一个世纪的生产,西方市场出现了“原料”紧缺状况。伴随着影视资源的枯竭和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焦虑,好莱坞迫切需要世界题材来拓展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盈利能力。于是,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东方,盯住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公信力,都超出了西方世界的想象。全世界不得不时刻注意中国,注意中国文化,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使它获得了好莱坞影片的卖点。在1995年的时候,一个好莱坞的大制作人来到中国。他坦率地说,好莱坞已经没有故事了。他说,美国就这么两三百年的历史,能有多少故事呢?中国故事太多了,他来中国找故事。

在《末代皇帝》、《喜福会》等早期的一些电影取得了口碑和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后,好莱坞的导演们开始更多地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中国元素。其中的一些代表作包括《上海正午》、《上海骑士》等。2006年,约翰・柯伦根据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拍摄了《面纱》一片。近年来更多的包含中国元素的影片被搬上了银幕,从《功夫》、《龙威小子》、《杀死比尔》、《木乃伊》到《功夫熊猫》,中国功夫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主题。如果是动画片,那就更容易跨越文化边界,比如《功夫熊猫》。中国市场显然已经成为美国电影争夺的重要战场:5年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卖座率每年增长25%。《变形金刚》在中国市场大获全胜,2007年赚得票房3800万美元。

“土瓶”装“洋酒”,《花木兰》注定要落败

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工作,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其他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然而,在迪斯尼版《花木兰》中,这个中国文化中“勇敢、刚毅”的女子,摇身一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拥有少女敏感的神经,有对爱情的渴望。同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相比,“迪斯尼版《花木兰》更像一个邻家女孩”,台湾优秀青年动漫制作人邓桥坦言。但邓桥认为,除了单眼皮、瓜子脸像中国人外,迪斯尼版《花木兰》的内核全是西方精神,或严格地讲,是美国精神。这个“花木兰”有青春期的敏感,面对心仪的将军,会脸红心跳。得到皇帝嘉奖,会拥抱皇帝。这不是中国传统的花木兰,而是一个现代美国女孩。

这样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的。正因为如此,《花木兰》当年在中国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约翰逊坦率承认,《花木兰》没有成功表现中国文化。

“地道中国”《功夫熊猫》,倾倒全世界

08年6月上映的梦工厂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掀起一阵中国热。在2008亚洲青年动漫大赛高峰论坛上,《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成为人们争相热议的两部电影。二者都取自中国形象,但《功夫熊猫》显然更成功。《功夫熊猫》把高科技、明星的召唤力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小人物的故事模式,加上中国文化大环境,以及享誉全球的中国功夫元素,帮梦工厂赚得盆钵皆满。

熊猫作为中国符号始终是正面的,熊猫的可爱、憨态、珍贵、独一无二,几乎是中国的正面形象大使。西方世界敌视中国的宣传,不能改变世界对熊猫的喜爱。众多评论家、导演、古典艺术研究者对这个胖熊猫梦想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赞不绝口,影片登上票房榜首,公映不久即卷走两千多万美元。

梦工厂从迪斯尼版《花木兰》得到教训,这只熊猫无论外形还是精神,都大大吸收了中国元素,因此它成功了。熊猫本就是中国的代表,功夫也是美国人非常感兴趣的中国元素,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面条和包子等中国食品,各种小细节都充斥着中国色彩。所涉及的中国元素包括山水画、建筑、古典神话、针灸、流行语,以及鹤、蛇、猴子、螳螂、老虎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武术流派。

穿着短裤的大熊猫,在高山上的庙里学习功夫。熊猫阿宝与师傅在核桃树下一番“论道”的氛围“非常中国”,花瓣飘落,在清幽的自然中,本丧失信心的主人公在高人指点下重拾自信,这是中国传统武侠作品的特有套路。

与迪斯尼版《花木兰》的“中国壳+全部美国魂”不同,梦工厂《功夫熊猫》更像“中国壳+部分中国魂”。虽然也有不到位的表达,但观众可以看出创作者为表达纯正中国文化做出的尝试。法国《世界报》评论该片是给一道地道的中国菜调进世界口味的调味料。

用“美国配方”勾兑多元文化

如果代表东方的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代表西方的是一向以美国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种种迹象表明,这两种感觉完全不同的事物正在逐渐融合。

直到现在,“好莱坞电影仍有几分文化上的小心,但如果了解好莱坞从来不掩饰的商业目的,也许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从文化因素看,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莱坞采用相对应的文本策略,大批生产能让不同阶级、种族、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喜闻乐见且有高票房的影片,这样的长期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国家民族电影更具世界性的叙事和影像模式,是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的因素之一。

电影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传播形式,具有文学艺术跨文化传播方式的所有优点,宋苏晨在《电影跨文化的分层解读》中提出电影的分层解读模式也即“冰山模式”,他们认为,“文化作为社会生活方式和内在关系的总和,人们从外部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它的显性部分,由服饰、语言行为及建筑等等构成,犹如冰山露出水面的表层。中层是需要通过阐释方能理解的文化视点和价值体系,如信仰、民族传统、社会规范等,这些视点和价值并不那么明显,犹如藏在水下,最底层的是深层结构,这些都是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直到人的表层言行和对世界的态度。”

好莱坞对电影有着一套成熟的商业文化运作模式。电影在好莱坞,是一条欲望的生产和满足的文化流水线。作为超级跨国公司,好莱坞需要绝对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它最关心的是赚钱。在多年摸打滚爬的历练中,好莱坞掌握了一套“勾兑”大片、名片和“奥斯卡”影片的酿造秘方。虽然好莱坞的这个配方是高度机密,但里面至少含有这样一些基本元素:欲望、爱情、自由、正义、神话和美国梦等等,这些我们在几乎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里都能找到。这才是美国电影“冰山模式”的中层和最底层。《功夫熊猫》的核心价值仍是西方社会所谓人道主义的主流价值,关于个人的成长,认识你自己。完全是一个美国式的励志故事。

好莱坞电影是典型的感官文化,精心打造的华丽产品,但是华丽外表却不能掩盖其快餐文化的本质。而这种华丽的“快餐”在成功的商业运作之后不论是审美上还是运作上都被当作一种楷模,这一事实,对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产生很大影响,这对不同地区的文化无疑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挤压。当然好莱坞的最大意愿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高的票房收入,如果让它在其他种种因素面前作选择,应该说,好莱坞选择了后者。

上一篇:相思如魔不是病 下一篇:让天青青 让水碧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