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动平台,培养参与意识

时间:2022-10-27 03:51:34

构建互动平台,培养参与意识

摘 要:以新课标重要理念为引导,致力于当代社会发展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增强语文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如何构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谈了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从而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主心理;主体地位;思维品质;优化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应贯彻教材的人文精神,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保证条件。什么是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积极主动;要看师生交往的状态,能否体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表面形式上的参与,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把它看作是自己本身的一种需要。

一、培养自主心理素质,保证参与前提

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思想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与反复实践。而这些要靠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的心理素质才能实现,而这些心理素质需要教师的激励和培养才能让学生转化为行动。

课堂上老师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尊重他们的个性,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意见,教师不能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就大大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自主个性的养成。

二、树立参与信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的45分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把太多希望寄托在课后培优补差上,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题材、课型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采用静读、讨论、辩论、绘画、探究等多种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探究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让学生感受民主和谐的氛围,感受教师的热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欢乐。

1.更新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整个课堂应该是快乐、充满生气的。因此教师很多时候要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让他主动参与并和他们互动。如,我在上公开课《骆驼寻宝记》的时候,叫学生带各种各样的动物卡通画,并表演各种动物,还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一改以往上公开课正襟危坐的形式整个课堂是快乐的,连听课老师都笑得前仰后合,当然教师也要知道见好就收,不然就会忘了“本”。

2.注意情感交流

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和他们之间很多时候是平等的,让他们有话也愿意和你说,不会惧怕你。如,在上课时,我把“塍”的音读成了“腾”的音,学生马上就感觉不对了,指出来,我马上笑着说:“老师知道错了,知错就改也是个好老师嘛!”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学生就哈哈大笑起来,还真的很多时候练习册一发下来,一看错了,就能及时改过来。学生最怕的就是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刻意去挖苦他们,我自觉得在这方面是做得较好的,从来没有一个学生由于我对他们说的话而翻脸。这可能和我平时在情感交流上的方式有一定关系。所以老师善于和学生真诚交流,尊重学生,对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3.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让学生有问题可问,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喜欢学习,从某个问题中挖掘文章深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有时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我记得刚毕业时,虽然有满腔热情,总觉得一堂课必须上得满满的才踏实,唯恐哪个没讲,学生就考不来了,有时还拖课,患得患失,这样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就变成了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总怕时间不够,即使有许多学生举手想问问题或回答问题,但为了赶时间,也只能叫两三个学生后就草草了事,马上灌输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个性,现在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翻了诸多教育理论家的著作,觉得我先前那样做是大错特错,觉得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想象是很必要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有时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许就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如,在上《骆驼寻宝记》这篇课文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骆驼寻宝回来后,其他动物会怎么做,骆驼又会怎么做呢?类似这样的问题去启发引导学生,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三、构建互动平台,增进参与深度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引导学生揭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显得特别重要,也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创设求异思维的环境,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怀疑与学问》一文在阐述怀疑的作用时这样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这句话一语道破怀疑精神在“创新”方面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信老师,信书本,就是不信自己。学生做的事情就是“吸收”书中的道理,服从权威,教师所做的事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创新。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告诉我们不能盲从,要有点“反叛”精神。书上有一篇文章《世上没有傻问题》告诉读者每个问题如果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每一个都有它提出的价值,不过这有时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善于启发引导他们的思想步入积极向上的轨道上。历史上许多新发明、新创造都是源于对传统和既定价值的反对和否定,这在学生看来好像很难做到。作为老师,就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审视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才会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2.教师的评价要切实可行

学生的自尊心特强,教师应对学生的爱融入教学中,肯定他们的成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很多时候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期盼被老师叫起来提问题或回答问题,答完时,他们就会用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老师,期盼老师给他们一个肯定的合理的评价,这时你如果一句话不说,叫他们坐下,会挫伤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答问题的积极性,他们下次也就不想举手了。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在上《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当时班上有一个学生不管从思想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大进步,但他不想表现什么,我就指名叫他回答,让他从鲁肃的话中概括一个成语,这个问题不是很难,他回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马上接着说:“对,现在你这个‘士’也不亚于书中的那个‘士’啊!”全班同学热烈为他鼓掌,他脸上也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从此以后,他更加爱学习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可见,一个教师的评价有时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学生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千万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否则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就看不到他主动回答问题的身影。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学生互评,让他们不断校准自己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3.师生之间有时可互换角色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老师的主导作用做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教师要通过引导思考、激励组织自学等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互动性。如,我在上《苏州园林》这课时,因为学生已学过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基础知识学生也掌握差不多了,所以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根据说明文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既当老师,又当学生,而且那些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问问题的学生他们自己也会考虑到提一些稍简单的问题来提问他们。而我此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偶尔记一点笔记的“学生”,他们问完,解答完了,我再当有问题不懂的“老学生”,从说明文语言上提出问题,叫他们帮我回答问题,学生很是高兴。最后,我针对这节课他们提的问题,回答的学生做一具体的分析评价,这样为师生之间互动构建了一个“学生多动,我少动”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构建互动的平台,积极全面地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探 下一篇:浅议音乐鉴赏教学的三大基本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