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7 03:21:41

旅游管理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简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含义和要求,以及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性产业正在收到业界的重视,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调整心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道路,以具体专业方向为基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也收到了重视,各地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加以打造和培育。而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与产业的发展接轨,特别在一些旅游业发达地区,具有战略性支柱产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奇缺,我们也不得不反思,高校的对旅游管理关系人才的培养模式确实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

一、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含义与要求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支柱产业被定义为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而战略性支柱产业则要求在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引入了政府意志、现代化产业升级这两个因素,即由国家意志为主导,以现代化产业升级为动力,有规划有目的地逐步发展壮大直至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产业。

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是IT行业、石油化工等能源行业、建筑业、航空业,这产业对技术要求高,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早已成熟,使得业内人才济。但作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预期,致使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认识,业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非常模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停留在技术型的培养模式上,然而,旅游业属于文化产业,与其他技术性的支柱性产业不同,该产业更需要具有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素质的管理人才,笔者认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才有了正确的方向。

二、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近年来,全国旅游院校都在大力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质量和规格等方面都有很大进展,但随着旅游行业分工的细分,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人才知识技能水平低于于企业需求等问题。

(一)高校目前过多地注重生存而忽视发展,在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位,拿来主义明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大致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导游和景区管理等几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换汤不换药,没有新意和亮点,不能把握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要求,开发出符合旅游行业认可的课程培养体系。

(二)旅游行业校企合作没有大力开展,学生没有到实际岗位中去体验行业氛围和行业规则和技能要求,动手能力较差。可以说,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高于了其他支柱性产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上,我们一定要杜绝偏偏一律的课程配置,必须要结合具体方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的进行中进行案例分析,并分组进行仿真的模拟练习,在知识技能体系建设完毕后,还要利用校企合作引进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就业前为更好地巩固自身素质。

(一)课程设置

高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充分的研究,要对具体专业的真实工作状况和流程进行梳理,然后理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雏形,以导游专业为例,我们进行梳理后整理出了如下的课程体系设置:

表1 导游专业实操技能学习课程设计

课程分类 学习内容

导游服务流程 陪同旅客游览目的地的准备、服务、后续工作流程

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行程变更、空(漏、错)接处理、误机(车、船)处理、丢失事故处理、安全事故处理

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吃住要求处理、要求自由活动处理、转递物品等要求处理、要求中途退团处理

导游关键执业技能 语言技能、讲解技能、团队组织技能

(二)案例剖析和仿真训练

在课程设置完善以后,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做经典案例的剖析,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理论有以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随后学生模拟该案例进行仿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通过应急处理和反思,才能让学生的实操技能突飞猛进。

(三)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对学生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让学校与市场接轨也是势在必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高校毕业生却难以就业,关键就是因为学生的实操技能不达标,企业又不愿意再增大培训成本所致。

校企合作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质安排实习岗位,技能让学生与自身兴趣接轨,又能让企业更好地选择所需要的人才。

四、高校领导团队所面临的挑战

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战略性支柱人才,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是不二法门,那么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中,高校的领导班子将面对的是市场竞争的考验,学校的领导班子必须要具备以下的实力:

(一)与市场接轨的勇气

如果学校不愿意与市场接轨,那么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完善和改进,对学生的培养也就是闭门造车。只有转变思想,有勇有谋,才能让学校突破藩篱,走向创新。

(二)营销能力

学校要以乙方的心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学校只有为企业盈利做出贡献,企业才会愿意与学校合作,回馈学校,所以学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官僚作风,放下架子,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互利双赢。

(三)资源配置能力

学校与众多的企业合作,为学生赢得了实习机会,但是学校必须具有统筹驾驭能力,合理配置实习机会,让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收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值得重视的。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并蒂花开 农民增收叶县实现旅游和农业完美“联... 下一篇:乡村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