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与防范

时间:2022-10-27 02:02:36

网络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与防范

【摘要】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安全、秩序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达、社会安全及国家竞争力。面对网络金融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犯罪规模逐步扩大,破坏社会经济也日益严重,需深入探究这类犯罪的特点,并给出有效的防范举措。

【关键词】网络金融 违法犯罪 特点 防范措施

一、网络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特点

网络金融的核心环节是网络银行的开发应用。网络银行,是指在银行与客户间,通过Internet连线传输金融信息与交易,并运用新科技或新产品,如手机、个人电脑、自动取款机等工具,以人性化界面服务,缩短银行与客户间的距离,并同时达到大幅提高作业效率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也各自发展出各种网络金融服务产品。“使用网络金融交易”以其简便、省时、快速、灵活的特点发展迅速,然而其安全性问题却同样令人担心。当前,新类型的金融犯罪层出不穷,手段多样。本文就以金融犯罪中较具代表性的罪种为例,介绍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金融机构进行侵害的新的犯罪类型。目前针对计算机和网络犯罪有很多种类,本文主要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工具实施的金融犯罪:(1)非法进入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盗取银行资金或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2)截获银行和客户之间交流的信息,直接非法划拨,硬性上账。银行与客户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包含着一些秘密的信息,如客户的信用卡账号。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截取这些信息后就能进行犯罪行为。(3)伪造或变造金融凭证,实施经济犯罪。利用计算机伪造或修改存折、对账单等金融凭证实施金融诈骗已经成为新的犯罪趋势。利用计算机变造的金融凭证仿真程度高,在柜台交易时不易被发现。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金融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网络金融犯罪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网络金融犯罪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犯罪的特点,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中伴随而来的新型犯罪。犯罪行为人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实施这一类犯罪。二是犯罪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新式的网络技术,其为网络金融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实施犯罪的工具。在进行网络金融犯罪行为时,除了传统上较为常见的直接入侵相应的金融体系进行金融诈骗之外。基于电子化金融技术发展,犯罪分子又陆续想出了一些较为新式的犯罪手法,如进行搭线窃听方法。三是犯罪成本低,收益高,破坏性强。这是从网络金融犯罪的主体意识角度所分析的特点。任何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时都要考虑,犯罪的“投入”、“产出”和风险性,都想以最小的投入、最低的风险来获取收益最大化。而网络金融犯罪和其他犯罪相比,则可以相对地说是简单迅捷、风险很低、“收益”颇丰的一类犯罪。

二、网络金融中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措施

(一)网络金融用户的防范措施

如何自我保护使用网络金融交易,除了政府、银行提供的防护,更重要的是用户自我良好的习惯,这需要综合从个人用户及企业用户出发,做好如下几点内容。

就企业用户而言,应强化企业自律伦理,提高其社会责任。网络金融市场的健全与否,影响金融秩序,其中涉及两大关键:金融业与企业界,前者的健康程度涉及网络金融市场的正常维持;后者涉及企业界自金融体系取得资金的思维与运用,两者均与企业伦理与可持续经营思维大有关联。因此,预防网络金融犯罪,应建立公司内部、外部治理机制,强化自制自律,落实企业社会责任。随着大型企业日益增多,各类违法、不法或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社会大众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视,期待大企业决策者在处理关系社会多数人利益或多数人所企望的事务时,应舍弃、缩紧营利的意图,以满足多数人的期望。换而言之,企业除应遵循法律行事,也当实践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伦理责任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大众对企业在道德、伦理与法律方面的期待水平,是道德与诚信的基础,结合生产、营销、研发、投资、财务管理等营运行为,增强企业实力,协助社会正面发展。

就个人用户而言,一是设定密码时提高警觉。不要使用身份证号码、生日、电话号码或具规则性排列等容易被猜中的英文字串或数字作为密码,并且要妥善保管,切勿使用在其他网络服务的账户名称及密码,例如电子邮件或网络通讯工具,以免被犯罪分子猜中。二是切勿向任何人透漏或写下您的密码。客户本人应该是唯一知道网络金融工具密码的人。确保自己的密码,避免书写于实体卡片上,切勿向任何人透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银行、政府机关不会询问用户的密码,若遇到该情况,请拨打24小时客服专线。三是妥善保管交易明细表。只要通过网络银行或网络ATM进行任何的网络金融交易动作,如:转账、付费等交易,应保存最后执行动作的资料或予以记录,如发现异常交易或账务差错,立即与银行联系,出示网络记录,避免造成损失。四是远离来源不明的电子邮件。用户也许会收到像是好友或是公司的电子邮件,但是事实上有些伪造的电子邮件很有可能会让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下载病毒程序或是木马程序,或是将用户引导到一个伪造的银行网站,因此切勿阅读与打开不明电子邮件的附件档案。五是务必签退及取出卡片、凭证。为了预防用户离开电脑过久,以至遭他人窃用,若离开网络金融环境,用户有必要进行签退,并关闭浏览器及取出卡片或凭证,以保障自身的权益及账户安全。通常情况下,网络金融环境在超过十分钟未做任何交易时,会自动执行签退服务。

(二)司法机关的防范措施

第一,密切注意新型网络金融犯罪,增强金融犯罪危害性。网络金融犯罪因属高度智慧型犯罪,犯罪者的心思细密,所用手法多层,配合网络科技,犯罪的模式日新月异,司法机关必须随时注意发展金融趋势,掌握状况,密切注意网络金融盲点与可能发生的弊端,防范未然。尤其是跨国企业常寻找低成本区域或国家,设立公司,有意遮掩其不法行为,进行脱法的投资或洗钱行为,将所得保?在国外,形成主管机关监理的困难,应采取有效对策。目前,网络金融犯罪案件逐步走向重大,对金融秩序影响深远,每次这类案件发生,因为非受害者没有受害的痛苦与历经伤害感,直接关系也相对遥远,显现出对网络金融犯罪的反感常仅是短暂性的特征。另外,公安、检察机关侦办案件,受限于侦查不公开原则,对于腐蚀社会经济基石的网络金融犯罪案件,不能任意将案件公布于社会,但对于民众的认知需求,应当适度批露,使社会大众知悉;在审理中,法院除秘密审理外,也可通过新闻稿向大众说明案件审理情形,开放供媒体采访。

第二,增加犯罪者风险成本,提高定罪率。一是提高犯罪难度。增加一般罪犯作案的难度,让犯罪不易产生,是防止一般犯罪的对策之一。对网络金融犯罪而言,也应有此思维,例如征信作业扎实,审查阶段严格,追踪稽查严密等,将会使有意犯罪者,慎重评估其得手可能性,当其发现犯罪难度高及舞弊困难度高时,则其犯罪动机会降低。二是提高成案率。最好的刑事政策,在于提高破案率。就网络金融犯罪的分析,当被逮捕、侦办与制裁处罚较低时,其犯罪的目的易达到而风险不高,这类犯罪可能性会提高,因而提高犯罪风险,可以减阻金融犯罪行为,而且降低罪犯的吸引力。最好的方法是将定罪率加倍,而非将刑期加倍,而且从侦破的原因来看,常是从无关案件慢慢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大案,因此潜伏在金融机构内部的金融犯罪需要设法查办,使犯罪者无法侥幸逃脱刑责。其方法应由金融机构严格督导,主管机关加强治理,配合司法机关有效清查不法舞弊案件,当内部稽查人员发现有不寻常情况,需尽快陈报上级处理。三是落实法律处罚。法律规范处罚重不如完全落实罚则。当前金融犯罪的刑事法律多且周密,所定的刑奇重,但一般人不易感受金融犯罪行为人真正入监执刑的情况,其原因与犯罪的成立与判处重刑较少有关,今后检查机关应当贯彻职责,积极侦破,法院应依法审判,从重处罚,提高定罪率。

第三,充实办案专业知识能力,提升侦审效能。网络金融犯罪案件,具有隐匿性、抽象性、复杂性,而且金额庞大,常运用人头账户犯罪,侦办不易,所有参与办理相关案件的检察官必须拥有相当金融专业知能,方能单点或多面突破,追查出犯罪事实全貌,将犯罪者一网打尽,有效达到一般人不敢触犯法禁的目的。为使检察官在侦办网络金融犯罪案件中做到胸有成竹、侦办有方,必须充实其学能,侦办重大金融案件的检察官需持有专业证照。为此,司法机构应研究制订出相应的专业课程,由检察官等逐级接受研习培训,以利办案。

参考文献

[1]李登科,田桂梅,王贵荣.当前金融犯罪案件的特点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1).

[2]王海英.论网络金融犯罪的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单新国,段凯.网络金融诈骗的法律防范与国际合作——以网上银行为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许达联,王玉龙.高科技金融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海南金融,2007(3).

作者简介:杨乐(1979-),女,江西临川人,研究方向:经济法。

上一篇: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下一篇:浅析加强教改实践,有效实现高职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