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时机

时间:2022-10-27 01:58:48

拓展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时机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个性、潜能在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围绕“课前延伸,获取有益信息;聚焦课堂,丰富语文实践;课后拓展,提升语文素养”,依据文本,开发时空,丰富实践,充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本身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实践中,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调研时,参与了一位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研究,教师不断创设语文实践的时机,让课堂丰满盈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发展。

一、课前延伸,获取有益信息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只读少量的精品文章是不符合现代语文的学习规律的。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手段。然而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当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有益的信息。这位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设计了下列一些预习题目:(1)读懂课文,勾画出你觉得生动有趣的段落,说说这是个怎样的园子?(2)《我和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你能分别给“我”和祖父写一段评语吗?(3)阅读萧红的资料和《呼兰河传》的简介,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个园子里全部都是快乐的事情?在预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查阅课外书或上网收集信息,对萧红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呼兰河传》的诞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查阅到茅盾先生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时,更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和实践兴趣。另外,关于萧红身世的大量信息的摄入,也为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时,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到位,自主感悟与表达也就十分理想。课前预习的延伸,拓展了阅读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聚焦课堂,丰富语文实践

教师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摈弃面面俱到的、繁琐的内容分析。采用“一点突破”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即以一篇课文关键的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突破教学重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发掘和填充文本的“空白”,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妙语连珠,尽显阅读的无穷魅力。在《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个园子让你产生了怎样特别的感受?

生:这个园子不只是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更是个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幸福的园子。

师:有一句话概括了这段内容,请你们画出来。

(出示齐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师:读出了“活”。在这个让“我”全身心依恋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那么随性、自由,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生1: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生2: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段的教学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园子里的花草鸟兽的鲜活的生命,让学生“钻进”园子,成为园中的生命之一,激活学生的快乐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对文本做出积极的反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文本内涵,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落实了语文实践。

三、课后拓展,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堂上强化语文实践,还要在课后积极拓展,延伸语文实践。在《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以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呼兰河传》,走进这部壮丽的史诗,感受多情的风俗画,聆听这首凄婉的歌谣……学生经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读懂了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正如冰心的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样,祖父的园子是童年萧红的精神港湾、心灵依托、精神家园。

语文确实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依据文本,开发时空,丰富学生语文实践,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涟水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生活,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 下一篇:从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