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视角下的校长隐性知识显性化思考

时间:2022-10-27 12:25:36

专业化视角下的校长隐性知识显性化思考

作者简介:陈禹(198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教育学院干训办职员,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小学校长培训,职业生涯教育。

摘要:对于校长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而言,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隐性知识作为校长专业知识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校长的知识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校长个体优质隐性知识显性化为共享的显性知识,对校长群体专业化而言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校长专业化视角下,基于校长隐性知识的内涵认知和结构分析,对校长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进行路径探索和策略思考。

关键词:校长专业化;隐性知识;显性化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04—02

所谓知识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获得的经验认知,其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类型划分概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涵理解越发深入和全面。一般而言,“显性知识”是描述性知识的范畴,是理性批判和反思的知识类型。“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知识的范畴,是实践性活动的积累知识类型。“如果将人的知识看作是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就像是露在海面的冰山的尖端,而隐藏在海面以下的不易被人发觉的冰山的大部分就是隐性知识。”[1]

校长专业化,在宏观概念下是指校长群体由准专业化职业走向专业化职业的过程。微观层面是指校长个体专业质素,包括专业知识、能力、情意等方面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专业知识作为校长专业化的基础维度,关键作用在于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知识结构,为校长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专业情意,从而实现自主、可持续的专业成长奠定相应的基础。校长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的特定职业角色,决定了实践经验层面的隐性知识,在校长知识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隐性知识是校长专业知识的重要存在形式。如何正确认知、分析隐性知识,并将个体优质的隐性知识合理、有效地显性化,使其成为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是促进校长专业化的重要环节。

一、校长专业化的隐性知识结构分析

校长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职业类型。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斯佩克(M. Speck)将校长的核心职业角色归纳为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并对每一种职业角色对应的具体职能进行了阐释。专业知识是校长基于核心职业角色,切实履行职能,提升专业质素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础。褚宏启教授结合校长三个核心职业角色相应职能,将校长的专业知识设定了三项标准,即“效能标准——有用;数量标准——够用;质量标准——好用”。[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构成校长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但从本源上分析,隐性知识是所有显性知识的形成基础,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对于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变革校长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助力作用。

(一)专业技能

技能指人们通过手脑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裁缝、厨师、外科大夫、电脑工程师等都是拥有技能的人。专业是相对普通职业而言的,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而专业技能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工作中必须运用到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知道如何应用专业知识,有系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创造能力,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在校长的专业技能中不仅包含这些,还包括了校长在职业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并渗入了个人对专业知识的新的认识,因此它们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个人性,不同的校长个体对相同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及运用方式都存在差异,专业技能的形成因人而异。

(二)实践经验

对任何一个校长来说,实践经验都是极为重要的,它为隐性知识的形成和显性化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获得经验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校长履行职业职能的过程,本质上而言就是积累经验、反思经验、优化经验、实施经验的过程。经验只有在切实的工作实践中,基于校长不同的特质体验和思想感悟才能形成,有助于校长更为有效能地解决显性的问题,很难通过书本获取。

(三)价值取向

校长的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校长的事业观、办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直接影响着校长的办学理念的形成和办学实践的开展,具有很强的认知主观性和理解独特性。不同的校长,基于自身不同的学历背景、专业学科、工作经验,结合不同学校的发展状况、现实问题、发展方向等,往往自身的价值观和学校办学观念等会影响其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四)思维模式

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活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同行为方式。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特别是领导者的核心职业角色定位,决定了校长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校长个体对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整体引领策略和具体管理途径。不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访谈,往往难以发现和体会。

二、校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实施策略思考

日本教育学者野中裕次郎将显、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分为联合化(显性到显性)、内在化(显性到隐性)、外在化(隐性到显性)和社会化(隐性到隐性)四种模式。[3]对于校长而言,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都是实践性的隐性知识,因而如何通过外在化的方式将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说,既是影响校长个体基于有效认知和反思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校长群体结合个体优长梳理和特色总结,积极实现职业的专业化转变的助力。相关校长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策略,值得大家切实认知和深入思考。

(一)注重合作和共享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才为支撑核心,知识为特征、人力资源和开发为核心的社会。校长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职业群体,可以说,既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又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者。不同校长个体及所在的学校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何通过积极的交流、合作,切实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是校长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校长的群体中,知识特别是经验型的隐性知识往往既是个体的,又是共同的。因而,通过明确建立起合作、交流、共享的意识,将有助于校长群体之间个体优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反思形成和影响互动。

(二)重视学习和反思行为

学习和反思是知识产生的关键。特别对于校长而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反思,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专业的自治、自身有针对、具实效、可持续的自主专业发展。学习和反思的关键意义就在于基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切实将隐性知识中的优长和局限充分挖掘出来,清晰认知起来,从而助推隐性知识科学、有效、合理、可行的显性化。因此,校长应该在专业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行动、行为,能够很好地组合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资源,并将这些转换成为他们专业活动中指导其实践的知识来源。[5]

(三)关注知识的流动和转化

校长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比专家的指导和讲座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积极意义。因为,在本质上而言,校长同行之间存在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方法,只有通过交流互动才能把不同校长个体优质的隐性知识经验进行有效的流动和转化。开展校长论坛、组织校长研讨交流、建立博客圈子等方式,都是促进校长隐性知识流动和转化的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学习[J].教育研究,2003(12).

[2]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l).

[5]赖晓杰.校长专业化的隐性知识基础[D].首都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老子与屈原宇宙观的比较 下一篇: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数学双语教学调查问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