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时间:2022-10-27 12:19:08

浅议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摘 要:媒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在受媒体生态影响的同时,也对媒体各个生态层面进行着渗透。因此,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与地区形象塑造紧密相关。

关键词:媒体报道;地区形象;关系

大众传媒在对某一地区进行报道和时政评析时的侧重点、态度和方式,都影响着公众舆论对这一地区形象的评价和定位。因此,有人把大众传媒当成地区形象的“促销者”、“催化剂”或“稳定剂”。

一、把握报道基调,真实塑造地区形象

媒体的责任,就是客观、及时、真实地告诉受众,在他们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有损民生的人和事,媒体有责任站出来进行监督和质疑。但如果要真实地塑造地区形象,就需要媒体控制这个地区的负面新闻数量,否则,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不真实的。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及行为层面。如果一个地区的负面报道很多,受众会产生态度层面上的偏见,这种偏见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受众行为上的变化,对事情的发展起到一种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以此,大众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应当十分注意控制舆论监督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数量,除非重大事件,一般不作长篇报道,且负面报道的长度也控制在一定字数范围内。

二、强化时政报道,全面塑造地区形象

媒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在受媒体生态影响的同时,也对媒体各个生态层面进行着渗透。因此,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与地区形象塑造紧密相关。时政新闻最能反映出一个地方及其政府部门的作为,最能折射城市形象。时政类媒体的编辑经常会问记者一个问题:市委书记、市长最近在干什么?我们关心的不是领导人的工作日程,我们关心的是,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的发展、对民生的期盼,有没有切实的举措,有没有发展大计。及时地将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大小事项告知市民,不仅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市民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形成政府和市民的良好互动,提高政府的亲和力,有利于塑造城市的良好形象。

三、增加民生报道,突出地区特色形象

传播是形象传递的手段,它是一个不断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民生新闻在采集、编辑、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地方形象的塑造。通过报道题材的本土化,可以树立良好的地方形象,给公众留下美好印象,为本地积聚资源、参与竞争,发展进步服务。对地方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报道题材的亲民性可以营造地方良好的人文形象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人文关怀,主要通过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在报道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民生新闻要有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本领。以发生在一家一户的小事,显现社会根源,让受众在个体事件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性的本源。如2003年的抗击“非典”活动、2008年的抗击雪灾活动等,民生新闻都有效地发挥了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凝聚民众思想,使众志成城,为树立地方良好的人文形象做出贡献。

(2)报道题材和角度本土化有助于宣传地方特色,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从旅游需求方来看,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除了考虑距离、时间、交通方式、旅行成本等因素外,还越来越重视目的地形象。电视民生新闻特有的地域性、亲民性、本土化特点,使它能很好地展示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节目中呈现当地方言的独特味道,融合当地的城市特色、市井人物、文化遗迹、地域性的历史典故,就能使民生新闻充满浓郁的本土风情,从而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3)报道积极向上的民生状态,有助于提升区域的社会文化品位

民生新闻首先要由传统的“贴近”民众生活到“引导”民众的健康生活,帮助广大民众积极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手段,告诉公众如何调整社会行为、重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各项关系,从而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也是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实践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

四、掌控舆论导向,客观塑造地区形象

大众传播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受众的意见对传播者来说是一种延时反馈,这就更加需要媒体注重舆论平衡,有强大的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否则,仅一篇报道,就能毁掉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以钱江晚报2010年报道的 “老馋猫”事件为例。“老馋猫”以志愿者的身份多次为白血病孩子、地震灾区发起捐款活动,但有人报料称,“老馋猫”不仅侵吞了大笔善款,而且他的履历、身份涉嫌造假。为此,很多网友感觉自己的爱心受到欺骗,一时间,对于“老馋猫”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此事成为当时宁波市民议论的一个热点。之后,钱江晚报对此事作了大量调查,但由于当事人始终没有露面,也不肯正面回应此事,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这时媒体的地位就很被动:如果不报,这是当时的舆论热点,本报失语,说不过去;如果报,对城市形象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不仅宁波爱心城市形象会受到质疑,同时也会引发读者对慈善、爱心事业的质疑。更何况,“老馋猫”事件真相如何,仍然是一个问号。综合权衡之下,该媒体决定报道“老馋猫”事件,但是,内容上只报道了质疑和争议,没有给此事件下定论。最终,地区的形象没有因此而受过大的影响,各方整体上也都能客观地区分对待。

参考文献:

[1]孟建,刘华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2]李建秋.,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3]李幸.,视听界,2004,1.

[4]谢平,黄德林.,特区经济,2005 8.

上一篇:新时期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探析 下一篇:从影视语言的特殊性,谈影视文化形象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