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物线焦半径的三角表示法及其应用

时间:2022-10-26 11:12:07

抛物线焦半径的三角表示法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从四个开口方向的抛物线中焦半径的三角表示法的推导入手,进而得出抛物线四种开口方向的统一形式,最后利用焦半径推导出有关焦点弦长、焦点三角形面积及抛物线中定值问题的一系列应用。

关键词:抛物线 焦半径 三角表示法 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讲授抛物线的几何意义时,作了如下拓展:

[2009福建卷理]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作倾斜角为45°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线段AB的长为8,求P的值。

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答案,.学生甲的解题过程是:

解:由题意可知过焦点的直线方程为

y=x-■,联立得y2■=2pxy=x-■?圯x2■-3px+■=0,又AB=■■=8?圯p=2.

点评:上述解法显然是解决圆锥曲线弦长问题的通用解法:

设直线方程联立消元判断判别式借助弦长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乙给出如下解法:

y2■=2pxy=x-■?圯x■-3px+■=0

设A(x1,y1),B(x2,y2),则AB=p+x1+x2=p+3p=8,故p=2.

点评:此解法是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把弦长转化为两条共线的焦半径之和,避开使用弦长公式,是个不错的解法。正当笔者准备讲述下一个题目时,学生丙很兴奋地举起手,我示意她起身回答。学生丙平时涉猎较广,给出了如下的解答过程:

解:抛物线焦点弦长AB=■=4p=8,故p=2.

笔者表扬了学生丙解法的简捷明了,省去了联立消元等一系列的复杂计算。但其他同学仍心存疑问,因为多数同学有此疑问:抛物线弦长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二、结论的推导

笔者因势利导,首先引导学生推导出抛物线焦半径的三角表示法:

给出题目:直线l倾斜角为a,过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试用表示焦半径。

解:如图1,分别过点A,B作AD、BE,BE垂直于准线于点D,点E。过点F作FGAD于G,根据抛物线定义,AF=AD=p+AF·cosα

故AF=■.同理可得BF=■.(1)

因为所画的图中直线l的倾斜角为锐角,于是笔者将直线l的倾斜角改为钝角,追问:上述结论(1)是否仍成立?

答案是肯定的.推导过程如下:

如图2,辅助线作法如上解法。

AF=AD=P-AF·cos(?仔-a)=P+AF·cosα

故AF=■.同理可得BF=■.(2)

笔者给出变式:若抛物线C的开口方向改为向上,

即:x2=2py(p>0),上述结论(2)是否成立?

上述结论不成立。应改为:AF=■.

同理可得BF=■.(3)

(推导过程此处省略)

如果将直线l的倾斜角改为钝角,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上述结论(3)不成立。应改为:AF=■.同理可得BF=■.

我们将四种开口方向的焦半径列表:“表1”(开口向左和开口向下的情况略去)

通过对以上表格的比较,可以得出关于抛物线焦半径的三角表示法的统一形式:

设r长为较长的焦半径,r短为较短的焦半径,

(1)抛物线开口若向左(或向右),不论直线倾斜角为何值,总有:

r长=■,r短=■·

(2)抛物线开口若向上(或向下),不论直线倾斜角a为何值,总有:

r长=■,r短=■

因sinα≥0故,故r长=■,r短=■

对以上结论,作如下解释:

若开口向左(或向右),三角函数为余弦,较长焦半径分母比较小,较短焦半径分母比1大;若开口向上(若向下),三角函数为正弦,较长焦半径分母比较小,较短焦半径分母比1大。

这样,抛物线的四种开口方向的焦半径的三角表示法就可以很容易记住。

三、结论的应用

以y2=2px(p>0)为例,可以运用上述结论作如下应用:

(1) 求抛物线的焦点弦长

解:如图3,

AB=AF+BF=■+■=■

此结论正是文章开头同学丙解法的理论依据。

开口向上结论为:

AB=AF+BF=■.

(2)■+■=■(调和平均模型)

解:

■+■=■+■=■(与a无关).

(3)ABO的面积为■

解: SVABO=SVAFO+SVBFO=■·■·■·sina+■·■·■·sina=■.开口向上结论为: ABO的面积为■.

(责编 张宇)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下一篇:轻松快乐学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