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雾里看花的境界

时间:2022-10-26 10:37:33

摘 要:课堂小练笔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但普遍存在着过于随意的现象。根据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对小练笔套话连篇、错误百出等几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阐述了优化课堂小练笔的有关思考,对提高其有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优化;课堂;小练笔;建议

眼下,走进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比赛的课堂,许多教师会在阅读教学中设计课堂小练笔。所谓课堂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以课堂内容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形式灵活,切入口小,难度低,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追求每课必练,盲目地相信练必有用,势必会陷入“为练而练”的形式主义泥潭。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能否把握时机,顺势而练,便是课堂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就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写”的误区:雾里看花

现在,似乎达成一种共识,阅读观摩教学课要想获奖必须安排一定时间来写。最常用的就是在课结束时,对学生说:“你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应命而作,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教师也是一味地附和。再将这些学生的小练笔交上来细看,便会发现许多问题。

1.套话连篇

很多学生写的大多是套话,因为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教师又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要么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要么是“某某,请你不要再……”,反正没有标准,教师也不会对其进行太多评价。

2.错误百出

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我们随意就可以看到很多错别字和语法问题。但这样的小练笔教师往往是不检查的,不当堂反馈,错误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甚至有时反馈了,很多教师也姑息其中的一些“小”毛病。

3.漫无目的

很多时候,是“为练笔而练笔”,没有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得练笔显得浮华有余,价值不足。例如,《新型玻璃》一课,我们可以利用“字词”进行练笔,可以体会“科普叙述”进行练笔等等。有位教师在课堂接近尾声时问学生:“你们还能发明什么样的玻璃?”本来这是“科普叙述”的练笔,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玻璃,有何用途。由于后来教师的把握失准,目的性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课堂接近上的发明只顾及“离奇怪异”,发明什么“咬不动玻璃”“会追人的玻璃”。结果,练笔自然就失去其意义。

4.画蛇添足

《秋天的怀念》的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又是秋天,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心潮起伏,想起了很多很多,此时,作者有很多话想对母亲说,那么他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由此可见,这样的小练笔重形式而轻实质,成了“新课堂”的一种摆设,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写”的提升:文道并举

如何让课堂练笔更为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呢?语文课素来有“文道”之争,纯粹的文字训练易扼杀学生的个性情感,过于偏重人文思想的练笔,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并不一定有效。例如,教师常用的“你想对××说什么”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语言品质又能有多少提升呢?因此,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练笔既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艺术地融合。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小练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动心

很多教师在设计小练笔时总是围着教材打转,哪里是作者表达的空白点,就让学生在哪里练,使学生练笔处于被动状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蒙冲巨舰”,只是遵循了水上航行的法则,才能达成“自在行”的境界。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让所有的学生都戴上燕子头饰来扮演小燕子,然后以“你想感谢谁?为什么?”来统领教学过程,带着孩子们去感受那浓浓的热爱生灵的高尚情怀,在最后讲读“告别”一段时,安排了一个写的训练。这一练笔在教师的感情渲染中展开:“小燕子,你们就要离开这个国家了,就要离开那些不顾一切救护你们的居民了。此时此刻,你心里一定有许多的话要对他们说。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说,我要写”。孩子们笔端的声音:“小贝蒂,你为救我们冻红了脸,冻伤了手,可你什么也不在乎。你一个人救了我们那么多的姐妹,我们不知道怎样报答你。过不了多久,我们一定会来看你。”

2.迁移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马过河》一课时,将“对话描写”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有层次的对话朗读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小马过河后再次遇到了老牛,它会说些什么?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自然点出课文的寓意,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完成这一练习,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一次综合的提升;这样的设计是对前面对话学习的拓展和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对话在前面的语言铺垫之上自然有了新的飞跃,使得整堂课前后呼应,层次清晰。

3.转换

“转换”也是设计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不同于文本;有所依托,又必须创新。具体方法列举如下:

(1)角色转换

例如,学了《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后,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一只台湾蝴蝶》为题进行练笔;将《陶罐和铁罐》中两个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换,再重新展开对话。

(2)文体转换

例如,让学生将《在大熊猫的故乡》改写成一份科学考察记录;根据《我为你骄傲》中的故事情节,帮小男孩写一张便条;在学完《给予是快乐的》之后,让学生代表作者写一段以“给予”为主题的演讲词等。

4.引领

方法是效果的保证。我认为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作些具体的引领。例如,提出些具体的要求,加以有效的引领,或者指点一下某些应该注意的细节等。在方法上,笔者特别赞赏教师与学生一起“动笔”的做法。例如,有位教师教《赤壁之战》时,根据课文中说到的黄盖与“假降信”给曹操这一细节,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封“假降信”。教师也在课堂上“自觉”地写了起来。教师的这种身体力行、潜心示范,不仅是对学生写作的“具体指导”,还能够打动学生,收到“亲其师”的功效。

5.延伸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的过程,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记得自己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的拓展性练笔:母亲对“我”的爱永远留在心中,今后“我”和妹妹又会如何?请对省略号的内容进行补充。由于当时时间不允许,我把这个作业放到午间。完后交流时,我发现:虽然我规定了练笔的角度,但学生寻找到了自己喜欢写的各种生活内容,有的写“我”劝妹妹要“好好儿活……”,有的写从此以后,每当“我”脾气不好的时候,就想起妈妈的那句话,还有的写“我”在墓前跟母亲述说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情感饱满。我想这次练笔学生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倾吐,归功于充裕的时间。

三、“写”的归宿: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阅读课堂的拓展性练笔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都必须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一致。任何与此背道而驰的练笔都应该值得反思。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街亭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让学生学活的数学 下一篇:体育课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