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2-10-26 10:10:35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

摘 要: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因素 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有这样一个案例:陈某等十名少年合伙抢劫,十名少年都在同一中学上学,由陈某伙同另外九名同学,时分时合,携带自制砍刀、水果刀等作案工具,先后抢劫作案共三起,劫得财物价值人民币834.50元。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二)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动机单纯,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1999年有一起故意杀人案:仅仅是两人因打台球发生口角,郑××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将被害人连捅四刀而致人死亡。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往往缺乏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又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时连最起码的生活需要和人格尊严都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便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因素

古人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不正确的家教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造成青少年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造成青少年性格缺陷。养成不良习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不是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而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二是父母对子女失去信心,也不愿管,便顺其自然,放任自流;三是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有些孩子被抛弃,从而流浪街头,无家可归,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四是有些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去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三)学校因素

1、缺乏长期规范的法制教育。部分学校存在注重文化教育忽视德育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因此把升学率作为硬任务,思想教育是软任务。因而工作中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并重。

2、有的教师育人方法单一,不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和方法。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流浪社会,产生抵触和仇视情绪,引发犯罪。

3、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处分生放弃教育。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当,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妥,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最终走向犯罪。

(四)司法因素

1、《刑事诉讼法》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越来越民主化、法制化,但仍存在一些缺漏和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比如,“沉默权”的问题,羁押措施的限制和完善等等。还有,在执行刑诉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如“刑讯逼供”、“律师会见难”和“超期羁押”等“老大难”问题。

2、日本犯罪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我国现在的监狱劳动,是用极少量的奖金来约束服刑人的身体……其实际用意不过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已坐过监狱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为再犯者,重新回到监狱。”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监狱对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为青少年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则更强。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自身预防

提高青少年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青少年尽管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使他们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法规规范、道德规范和约束言行。

(二)家庭预防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三)学校预防

1、青少年成材,需要教育表扬,也需要批评帮助。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善育人方法,奖励美德,荣誉的奖金总是用之不竭,一本万利的。教师要善于以身作则,通过个人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为人师表”!

2、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长期重复和强化其思维方式树立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当自己遭遇不法侵害时,要及时向家长、教师汇报,要放宽心胸,有事不要深藏在心理,要说出来,要学会去跟别人沟通,不逞一时之能。增强自我防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司法预防

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上一篇: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下一篇:谈文书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