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预防与保守治疗

时间:2022-10-26 08:51:11

颈椎病的预防与保守治疗

1 发病原因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但现在年轻人发病也逐年上升,已经成为职业病。慢性劳损是颈椎病发生的一大原因,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生活姿势,长时间操作电脑,在行驶的车上睡觉,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这些不良的姿势均可使颈部肌肉疲劳,容易发生颈椎病。

2 颈椎病的预防

颈椎病的预防,应从病因及发病诱因两方面采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已治愈患者的复发。颈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从脊柱的整体加以预防。

颈椎病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体质锻炼,促使椎周软组织强状有力,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注意防止外伤和纠正工作与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颈椎病的诱发因素除外伤外,常见的还有强迫工作、过度疲劳、落枕、受凉、姿势不良等。

2.1 严防急性头、颈、肩外伤:头颈部跌伤、碰击伤及挥鞭伤,均易发生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故应积极预防。有些外伤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例如坐车打瞌睡,遇到急刹车,头部突然后仰,孩子为了躲避大人拧耳朵而急性扭颈,或击打孩子后头部等,都可以导致颈肌损伤;婴幼儿颈软,不正确抱孩子,都可导致颈椎损伤;体育运动之前不热身,都有可能导致颈椎损伤,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查和彻底治疗。

2.2 心理上。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积极治疗。

2.3 姿势。工作学习的姿势不正确是颈椎病的主要诱因,良好的姿势能使劳累减轻。低头时间过长会使肌肉疲劳,颈椎间盘出现老化,继而出现慢性劳损。伏案工作的正确姿势是颈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倾,不要扭转、倾斜;时间上,超过1小时,做些颈部运动或按摩;适当休息几分钟,一定要注意头不能靠在床头或沙发扶手上看电视。在行驶的车上不要打瞌睡,颈椎受伤时要用颈托保护。

2.4 饮食上。由于颈椎病是椎体增生、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所以颈椎病患者应以富含钙、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和蛋白质的食物为主。

2.5 颈部保暖。颈部受寒冷刺激可以导致肌肉血管痉挛。空调温度不能太低在夏季,防止颈肩部受凉特别是夜间睡眠时,最好穿高领衣服在秋冬季节。

2.6 睡床上。从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角度来看,如果床铺过于柔软,可造成由于人体重量压迫而形成中央低、四边高的状态。时间一长,就会影响颈椎本身的生理曲线。用枕适当。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枕头的高低软硬对颈椎有直接影响,枕头应该能支撑颈椎的生理曲线,保持颈椎的平直。枕头要有弹性,枕芯以木棉、谷物皮壳为宜。侧卧睡觉时,高度为10厘米左右,仰卧睡觉时,应选择5厘米左右枕头(受压以后的高度),仰卧位时,枕头的下缘要垫在肩胛骨的上缘,颈部不能脱空。“枕颈”应该是枕头的真正名字。不合适的枕头,是造成落枕的原因,颈椎病的先兆往往是反复落枕,诊治要及时;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草编枕席最好,竹席太硬太凉。

2.7 身体上。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在颈部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组织受压水肿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因此应适当工作.

3 颈椎病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不发。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它所对应的适应症,需要专科医师指导,需要一定的疗程。切忌病急乱投医,多种方法杂乱并用,频繁更换治疗方法,会使病情加重。

4 保守治疗

4.1 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

4.2 锻炼。颈椎的锻炼应该持之以恒。①头中立位,前屈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后伸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左旋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右旋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左侧屈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右侧屈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动作宜缓慢,稍稍用力。锻炼时,颈部感觉有响声并伴有疼痛,可以减少次数或停止锻炼;没有疼痛的可以继续锻炼。②头中立位,双手十指相叉抱在颈后,头做缓慢的前屈和后伸运动,与此同时,双手用力对抗头的运动,以锻炼颈椎后侧的肌肉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奎云,主编.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李仲廉,等主编.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上一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下一篇:妊娠期糖尿病60例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