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程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

时间:2022-10-26 07:54:30

论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程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

摘 要: 在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程作业开发迎来了新的发展。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技术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影响,分为学生、教师、教学三部分。其次是思想品德课程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着重探讨了其“开放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思想品德 作业资源 有效开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该如何开展,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为了让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社会的发展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现代信息化。这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交互式、个性化、信息化学习成为了可能。因此,本文着眼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来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开发课程作业资源。

1.信息技术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因素的影响

1.1引燃学生的“兴奋点”

根据实际经验可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助推剂”。这正如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言:“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他看来,“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这里的“兴趣”包括:对于书本知识的兴趣、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对于认知世界的兴趣、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对于未来不可预期的兴趣等。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鼓励争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能够让学生在“声音、图像、动画”的三维空间中,激起学习、探索的欲望。

1.2促进教师的“正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启发者”。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形式上的可能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降低学生的“思维惰性”,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的角色,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提出疑问,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网络为平台,来进行“互动式”的学习,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对于教师“正作用”的发挥,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并且二者之间的“发力”是双向的:网络技术因教师的介入,其作用被“显性化”;教师因网络技术的应用,其作用被“放大化”。

1.3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网络技术的引入,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种“量与质”的变化。从“量”上来说,网络技术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增加了知识的资源。例如“视频教学”、“网络平台”、“QQ交流”、“资料查询”、“视频讲坛”、“交互学习”等;从“质”上来看,网络技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例如了解当日新闻、国情动态、世界风云、文化潮流、科学研究等。相对于网络资源的“海量存储”、“瞬时更新”,传统教学的“一本书、本张嘴、一支笔”显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日趋合理。

2.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程作业资源有效开发的策略

思想品德是一门关于“道德健康发展”的课程,综合了经济、政治、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因此,其课程作业的设计也应具有开放性、时效性、大众性等特点。

2.1作业资源开发的“开放性”

“作业”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其“开放性”表现得较为明显。再加上网络中的资源是“海量”的,网上信息每日以几何倍数增加,为这种“开放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以所学内容为“索引”,然后让学生在网络上自拟、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介绍、论述。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申请e-mail,然后通过电子邮箱将所要完成的题目发给学生。题目可以是“网络交往有什么好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对网友见面被骗一事怎么看”,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拟研讨题目。

2.2作业资源开发的“时效性”

现代社会,信息瞬时更新,世界一天一个样。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重视信息的更新,尽可能地让学生用最近的信息、最新的理念来完成作业。网络上的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能给我们提供最新的信息,尤其是其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学生的信息搜集提供了诸多便利。例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近期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发生的大事,包括外交、文化、经济、军事等,然后以“模拟联合国”为活动载体,让学生扮演各自熟悉、感兴趣的国家,利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国家介绍、外交政策、诉求等方面的“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使用较为规范的外交辞令,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时见,王冲.论网络学习资源的意义、功能与类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2]叶继生.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综合探究课的创新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

[3]易虹.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26(3).

上一篇:提高师范大学生专业阅读质量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由 “一双手” 引发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