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需要你我同行

时间:2022-10-26 06:22:58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就是希望我们的社区居民都能掌握防御灾害的知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此,我们采访了国际救援专家侯世科主任,他以自己十年来16次的亲身救援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有关灾害的一些常识,以及他在灾难救援中的所感所悟。

扪心自问 防灾意识差

问:侯主任,您十年来16次出征救援,作为知名的救援专家,就您所了解的目前我国经常出现的灾害有哪些?我国民众对防灾常识的认识现状是怎样的?

侯主任: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害一般包括地震、雪灾、水灾、干旱、滑坡、泥石流、台风、沙尘暴、火灾、交通事故、传染病疫情等等。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每个人的防灾减灾意识都不强,我国民众减灾防灾常识的普及现状,更是令人担忧。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办的《防灾博览》,介绍了对汶川震区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进行的一次实地调查。调查显示,7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而高达8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主动阅读有关防震减灾知识的书籍。接受过地震逃生训练的受访者仅占30%,知道地震有相关前兆的仅占35%,不能熟练灵活运用防震知识的占到了90%。这些数据表明了汶川地震灾区广大中小学生很少能接受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

其他大城市的调查也不容乐观。对地震时的自救方法,民众了解程度并不高,知道在地震时寻找藏身处的占10%,知道可以暂避到洗手间等开间小的地方的占30%,知道应该远离危险区的占60%,知道地震被埋时要保存体力的仅占25%。对地震发生后应尽量远离玻璃幕墙、变压器等危险场所,最大限度的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避震基本防护知识的,就有24%~40%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

问:日本也是一个地震多发国,我们与他们相比存在怎样的差距?他们在减灾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呢?

侯主任: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死亡仅1443人,我们的汶川8.0级地震死亡8万人,日本地震造成的伤亡数字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两国人口居住密度也有差别),但其中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建筑非常坚固和抗震,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日本政府根据其地震多发的地理特征,强调了建筑质量要在8级以上抗震水平,地震仅仅造成极少部分建筑倒塌,很少因楼房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死亡事故都是在户外发生的或遭遇山体滑坡,或被滚石击中身亡。同时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本地震局提前十秒成功预报地震信息,使居民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生。

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个过程,以前经济条件差不允许,现在我们应该在建筑的抗震能力和预报信息上下工夫了。我国对建筑的抗震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此外,日本是个忧患意识极强的国家,日本人有着很强的预防灾害的意识,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非常注重防震减灾工作。日本人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防灾常识及应急避险训练,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有这类的教育或课程,而我们许多学校却把避灾教育的课时用来补那些考试升学需要的科目了,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安排相关的课程。日本的各个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每年也都有一次防灾训练。电视台、街道、社区也有防灾宣传专题活动、节目等。政府经常向社会公众宣传地震注意事项、自救互救常识,并要求备好应急物品及储备物品,做到有备无患,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问:所谓的应急物品及储备物品主要包括哪些东西?

侯主任:在日本每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地震急救包,里面有最重要的六样应急物品: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可以扯成绳子的强力尼龙包。更高级的急救包还有收音机、哨子、维生素片、存折、保温毯、手机和充电器,不需要火和电只要有水就可以加热的速食食品等。这些急救包一般放在睡床下边,并且这个急救包的背面写的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可在我们中国人的家庭里却很难发现这样的急救包。

储备物品则有饮用水(每人3公升,3天的量)、食品(不需要烹调的紧急食品3天的量)、衣服、缆绳等等。

灾难猛于虎 防灾要有道

问:请您谈谈比较常见的两种灾害,如地震和火灾发生时人们该如何进行简单自救?

侯主任:地震时若在平房首先打开房门,迅速撤离;切忌乘电梯,如果是住在楼房的一、二层应第一时间跑出去,如果在三层以上的楼房里要躲在承重墙拐角(墙根)或厕所、储藏室等有管道、跨度小的房间或床下桌子下,不要去厨房,以防管道断裂燃气中毒。如果在公共场所,要听从现场人员指挥,切忌跳楼或慌乱拥挤,在影剧院、体育馆要就地趴下或趴在排椅下,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要靠近结实的柜台、柱子边或内墙角,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

一旦地震时被埋压后要镇静,保存体力,要有信心,在被困的小范围内,把情况搞清楚。震后往往会有好多次余震,要创造条件避免再次的危险。可以用手边儿现有的东西敲击以发出声音,外面的探测仪可以搜寻到声音。如果遇到煤气及其他毒气时,设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果受伤要自行包扎。寻找水源无望时,自己的尿液也是可以救命的。

火灾:往往在火灾中丧生的人,并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被浓烟窒息而呛死的,所以科学地躲避显得尤为重要。

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冷静:(1)用水浸湿毛巾、手帕或衣服捂住嘴鼻,弯腰或趴在地上迅速逃离火场;(2)如果在楼上房内,楼梯通道和门已被火封住无法逃生时,应当机立断,用绳子或把被单撕成条结成长带(最好用水浸湿),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在房内找个固定点系好拴牢,然后从窗台爬出,拉着绳子或布条顺墙而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千万不要在慌乱惊恐中轻易跳楼;(3)如果室内有水源,可用浸湿后的被子蒙住门窗,以阻挡火势闯入,等待消防队员或群众救援;(4)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5)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跳进附近的水池、小河中,将身上的火熄灭,总之要尽量减少身体烧伤面积,减轻烧伤程度。

问:大家都知道,火警电话是119,那么发生火灾后,该如何拨打“119”呢?

侯主任:拨打“119”火警电话时要沉着、不要慌乱,

要把话讲清楚。要说清发生火灾的地点,是哪条街、多少号,附近有什么大的建筑标志、起火是什么部位以及报警人的姓名、联系电话等。打完电话后,最好自己或叫其他人到附近路上等待,引导消防车到火场扑救。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问:为什么说灾前充分预防,灾后科学自救,应该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侯主任: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其目的就是有针对性地推进防灾减灾教育工作。

其实灾难距离我们很近,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目前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地震预报作为世界性难题,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尚未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想准确预报都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尽管避灾常识已说’过多次,但是大家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楚,其实说多少次都不为过,我国民众这方面的意识不强,尤其是与欧美及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得很远,我国人口众多,这方面的教育很欠缺,再加上某些地区建筑设施条件差,因此,反复强化避灾常识十分必要。

有句话叫“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医学上提倡治未病,救援医学也提倡在正常安全的生活里,把一切最有效的准备,做在灾难未降临之前。用科学的方法来防灾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变的追求。我们要对每一个生命负责,通过各种办法,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避灾自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避灾自救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技巧。灾难来临,最及时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科学的自救,把灾害和损失降到最低。让减灾常识深入人心,让“防灾减灾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你都准备好了吗?”成为公民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意识,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能力和素质,这是我们救援人员发自内心的祈盼和心愿。

灾害无情 人间有爱

问:在多次实战救援行动中,哪些经历让您终生难忘?

侯主任:每一次灾难都惨烈,每一次救援都难忘。最险的是印尼海啸,没有任何保障,通讯、交通等等一切都处在瘫痪之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无法预想的险情;最惨的是汶川地震,面对着用白布裹好的一排排死难的同胞,心灵简直难以承受……最悲痛是海地地震,中国驻海地维和防暴队有8人被埋。我和队友们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太子港机场,但却无法降落,我们直接从七米多高的地方跳下,40摄氏度的高温、24小时不间断搜救,可是大灾无情,我们还是没能挽救同胞的生命。

问:这次玉树救援有哪些人和事最让您感动?

侯主任:在玉树救援时,高原反应很严重,我们前三天没有时间搞吃的,吃一块压缩干粮,节约时间抗震救灾。一个藏族老妈妈让她的小孙子,每天用一个从废墟中拣出来很旧的暖壶给我们送来热腾腾的开水,男孩的父母都在地震中丧生了,他和奶奶被我们救治,她是让孙子记住,是武警救援队救了他们!在救援期间喝热水是一种非常奢侈的享受,尤其是到晚上零下几度,喝上几口热水是非常的幸福,我们从内心感到非常的温暖。我们撤离的时候,在紧张忙乱中抽出一点时间,到灾民帐篷中跟他和奶奶告别,可惜他们已转移到新的地方,由于时间紧急,不能再去寻找他们,未能如愿。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

问:您一次次赶赴救灾一线,看到了那么多在灾难里挣扎的生命,在痛苦中甚至死去,您对生命有哪些特殊感悟?

侯主任:十年来,一次次面对惨烈的灾后现场,这是我们每个救援队员都不愿意看到的,但那是必须要面对的场面。我们的心在流血,那种疼痛无以言表。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最珍贵的是人情,不论国内国外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帮助弱小、救危扶困是人性中的本能。人类要友善,人生很短促,我们要珍惜;生命很脆弱,灾害很无常;防灾减灾,刻不容缓,需要你我同行!

后记:玉树救援工作结束了,侯世科和他的队员们又在日常的医务工作中忙碌着,等待他们的,是今后更多、更艰苦的救援。侯世科说:作为医生,作为救援战士,救援现场就是战场,倡导和宣传减灾常识,也是他们的责任!

“防灾减灾进社区”刻不容缓,防灾减灾应成为常识、常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上一篇:怎样做到合理膳食 下一篇:心灵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