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我见

时间:2022-10-26 06:20:31

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我见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数学概念、法则、规律的传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决问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不方适当加强对学生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瞻前顾后,全面感知

教师在讲解题材各不相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先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总体观察,全面感知题意,迅速把握题目的特征;其次要抓住审题这一步,引导学生对钥匙思路作出合理的猜想。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要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寻找真理中得到发展”。他还指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话提示了户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重,教师应该注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思维,关键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教学思考,使学生认识步步深入,达到学有所获。例如:在进行“工人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这道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读完题后,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勾画出已知条件,用“――”勾画出问题)。接着提问:“从这题来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说:“这题是求现在几天修完,用除法”

生2说:“这题应先求现在每天修几米”

生3说:“还要求出这条路的总长,问题才可以解决。”

学生对题意的感知、猜想,教师要肯定其合理部分,纠正理想法,引导他们的思维朝着总体掌握题意的目标前进训练才能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题意,从而提高解决的能力。

二、边看边想、瞬间综合

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胜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量的重要条件。教师要使学生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知的状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必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循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教学的特殊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真理,而不是把嚼得又细又烂的知识塞给学生,教师要把精力用于“引导”,就必须要正确制订发现学习的目标,并严密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这个目标挺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能迅速地找到解题的思路是因为他们在读题时就能对题中条件迅速敏捷地实行综合,找出一个个中间问题来,因此,在训练学生边看题边思考,对题中的数量进行瞬间综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学生明确题目的总体以后,由学生边看题边思考;其次,教师则要在关键的地方设问:“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你们是怎样想的?”生1说:“可以求出这条路的总长(12×10=120米)。”教师继续设问:“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可以求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举手说:“可以求出现在每天修的米数(12+3=15米)。”这时大部分学生已形成思路,只要求出这条路的总长和现在每天修的米数,就可以用除法计算,即求出现在几天修完,这种看题时朝着目标,迅速地有选择的对数量层层作出综合的能力,正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

三、勤于动手,重视操作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以使一道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通过看线段图,学生就不难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遇到较难的问题,也能轻轻松松地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在进行“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本部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道题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完题后,可请两位学生到前面做演示,以便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把刚才两位同学演示的,再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并问学生:“这两人走的方向如何?时间呢?什么叫相遇?两人行走的路程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家相距的米数由哪两部分组成?根据什么关系可以求出小强、小丽各行的路程,怎样计算两个一共行的路程?”(边问边引导学生看线段图)。

生1说:“小强行的路程+小丽行的路程=两家之间距离

列式为:65×4+70×4”

再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的接近情况,引导学生去思考,每分钟两人接近的米数是多少?也就是两人1分钟所行的路程和(65+70),相遇进两人却走了几分钟,相遇时两人共行多少米?即两家的距离。数量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列式为:(65+70)×4

利用学生演示和线段图教学有助于创设动态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他们认识相遇问题的运动情况,使他们下解“相对”、“相遇”和“速度和”等关键概念,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层层设凝,启发学生的思维,抓住“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脑、手、口并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四、抓住关键,寻找途径

部分学生看过题目以后,凭着以前的经验,能预感到问题似乎应该从某个方面入手,顺着某种途径去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看题后,立即把握关键,寻找解决问题途径。

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必让学生表述条件与问题,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词句,找出解题的途径,此时学生全神贯注,可使原有经验最大限度的再现,从而产生深刻的直觉预见,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出判断,“求出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是解题的关键性词句,并马上列出算式(660-75×5)÷3。这样引导学生全力抓住带关键性的数量关系,直接进入题目,一下子触及问题实质,对于培养学生利用经验,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十分有益。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在随意、宽松的气氛中拓宽讨论思路,丰富联想,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观察、思考、表述、动手,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充分享受成功探索的乐趣。

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作出决策,拿出办法,这就要学生有较强的感知素质,这样的感知素质,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经验。需要熟练常见的数量关系和一般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把感知、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综合在一起,迅速找到数量间的联系,掌握解题关键,爆发出解题设想。

解决问题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既节约时间,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结构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教学后,学生对解决问题判断和解答正确率都大大提高了。由此看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管见 下一篇:浅谈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