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析

时间:2022-10-26 05:52:10

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析

摘 要 当今世界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建设并完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使其紧密结合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培养优秀节能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实验室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理念落后,实验设备陈旧、数量少,实验室管理体制封闭落后等问题,结合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探析。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实验室建设 节能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2

0 引言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门培养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当今国家“十二五”规划把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下降16%作为目标,节能减排迫在眉梢。面对国家及世界节能减排的大形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义不容辞承担起了本专业应尽的义务。有人称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1][2]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毫不夸张地说,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传统模式的实验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学生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因此,完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使它紧密结合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全国乃至世界培养优秀节能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 实验室建设及节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当今各高校的实验室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理念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实验室管理体制封闭落后等问题。而高校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具有扎实可靠的科学文化知识、保持高度的创新能力及精神。然而能动实验室也像其他专业一样存在着普遍的几个问题,难以适应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1)实践教学理念落后。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实践教学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上,实验教学一向不如理论教学那样受到重视,人们往往忽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错误地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依附品,实验课不过是理论课的陪衬,实践教学人员只是教学的辅助人员。

(2)实验设备陈旧落后、数量少。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及维护普遍存在经费少的问题,实验室的设备很多是刚组建时购买的,笨重陈旧、技术性能差,并没有随着教学任务的变化更新换代。现有的实验设备台套数少,实验教学学时又有限,造成实验课时学生往往是每5~10人一台设备,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操作机会,导致个别同学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滥竽充数,自己不动手,只是为了来实验室签到,应付授课老师,课后又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及报告。[3][4]最终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动手能力训练,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验教师参差不齐,实验技能不高,工作积极性低。大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人员被划为教学辅助人员,地位及工资待遇水平均低于教学及科研人员,同时受到培训提升的机会也少很多,一般能力强的R等嗽倍疾辉咐词笛槭夜ぷ鳌R虼耸笛榻淌Χ游樗刂始澳芰Σ尾畈黄耄人员不稳定,专职的实验教师缺口大,职称及学历低。各高校往往是在安排完教学科研的人员后才进行安排实验室专职教师,甚至个别高校的实验教师专业不对口,实验技能水平很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只是应付工作。

(4)实验室管理体制封闭落后。实验室管理封闭,限制了学生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进行实验学习的机会。由于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有限,导致很多良好的实验设施设备闲置,不能被充分利用。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最终实施以及得出结论,都应该完全或主要由学生来操做完成,而目前实验室的封闭管理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同时实验室管理分散、各自为政,再加上教学经费不够充裕,使得实验教学体系不完整,科学实验能力不创新不够现代化。管理的缺失极易造成实验室低层次重复建设,并且很难跟踪科技发展前沿、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平台。分散的管理也造成了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更不利于实验教师队伍的引进、提高与培养。实验教学管理体系长期以来都缺乏整体的优化和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行。

(5)人才培养教条。目前的实验室对人才的培养不注重创新性,只是简单地将基础理论演示或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一遍,迂腐教条的按照陈旧的办法机械授课,根本不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学校或者国家会有一些创新性实验的竞赛等却很难实施下去,往往结果都不理想,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

2 节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探析

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理论教学,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在实践中培养。通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改造,培养出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可靠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地位的认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一样的地位,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实验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场所,更不是为其辅助的教学场所,而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激发内在潜能的关键场所,应当将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学生,特别要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要尽可能做到实验教学独立设置课程,使其连贯化、系统化。观念上要明确:实验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认识到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节能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真正加大建设实验室的力度。

(2)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建立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且稳定团结的实验教师队伍,是节能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实验教学想要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实验室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很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师要讲解精练、生动,对各种仪器、仪表操作熟练,检查、排除故障迅速,示范性强;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师讲课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楚,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创新性实验,则要求实验教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接受新知识快,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尤为重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不可能落到实处。

(3)优化实验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教材。实验教材是进行所有实验教学的基础,做好实验教材编写尤为重要。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要跟上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要淘汰落后的、过于肤浅的项目,增加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新方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实验,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料及燃烧》等内容,实验教学就要根据其教学要求把知识点覆盖到位,以利于专业课的学习;另一部分是专业实验课,包括《工业炉窑》、《锅炉》、《热工测量技术》等,以为以后的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基础为宗旨,综合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独立开设能动类实验课,设计好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编写实验教材,除了要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相当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

(4)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改革实验方法及手段。实验教学的内容是教学的灵魂,实验的方法及手段反映了总体的教学水平,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主题。实验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要大胆革新实验方法及手段,加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的效率。当前将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仿真技术引入实验室,并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将极大地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将当今先进的节能理念及技术引进实验室,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节能创新能力。

(5)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管理体系。随着时代改革的深化,质量将代替数量成为一个实验室发展价值的重要判别标准。高校实验室的现代管理体制将取代传统老套的管理模式,将创新和服务代替生硬和无效的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管理要走资源化集约化管理的路子,逐步现实验管理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同时加强实验设备的共享与流通,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发挥现有实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建设科学、合理、完整的开放型实验室。建立起“热工综合应用实验室”、“流场综合分析开放实验室”、“热工检测开放实验室”等技术含量高、实验手段先进前沿的实验室,并尽快建立起适应理论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使实验室教学管理中心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实体,更有利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实验室在节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深化实验室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人才,需要广大的实验工作者更新观念、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在目前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环节及人才培养环节中是一项较薄弱的环节,应该合理规划形成产、学、研齐头并进,同时有力促进学生在节能专业领域的思维发展,是一直存在而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上述讨论是在我校实验教学建设、不断整合改革专业实验室及各实验教学项目、同时合理搭建实验教学及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证明,开放的实验思路、合理的整合实验资源、构建校园内外共享的实验平台,对实验室的建设及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其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跃民.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1-4.

[2] 杜镰.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39-142.

[3] 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4):15-18.

[4] 施开良,姚天扬,余庆森.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2.17(6):8-12.

上一篇:生本学习 构建实效初中数学课堂 下一篇:配筋率对不锈钢钢筋混凝土桥墩冲击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