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的性别差异

时间:2022-10-26 05:50:25

从古自今,中华民族对取名就独有讲究。“一名之得,可以成龙;一名之失,可以成虫”的说法虽说有些夸张,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积淀出独树一帜的取名文化传统。而男女性别作为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区别,又给人名这个文化事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差异。

一、“姓”的来历

“姓”字由“女”和“生”组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由此可见,它的本义为“生”。而女旁正昭示出姓的来源。据考证:汉语中较为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旁。相传上古姓“姜、娲、姒、赢、姚、k、姑”或以女旁,或含女字,决非偶然。这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生来就是母系氏族的成员,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至今《百家姓》中仍有“姚、娄、姬、茹”的姓被沿用。

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姓氏成了男性的专权。部落间的合并,少数部落首领成了奴役俘虏以及氏族内部其他成员的贵族,连氏族名称也被他们独享了。上古有一段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姓,但为了使“同姓不婚”的禁忌不被破坏,女子可以称姓。这样,姓就成了女子专用的代号。

封建时代,男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男性作为一家之长,子女取姓都得随父,女性取姓“在家随父,出嫁从夫。”“仪礼”中的六礼,第一是用雁,即男方带着雁做见面礼去访问。第二是纳采,即与女方男性家长谈得投机后送上聘礼。第三才是问名,男家询问女名。可见女方名字对男方来说,是不太重要的。接下来是纳吉,即奉上正式的聘礼。然后是请期,商量出嫁后,闺名留在娘家使用,在夫家只公开姓,将姓当作名来用。汉代以后姓氏不分,直至今日。有些地区出嫁的女人仍称陈氏、张氏等,所生子女均随夫姓。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女子婚后改随夫姓的习俗,至今仍有保留。如日本著名女排运动员江上由美婚后改名为丸山由美,连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不例外。以《三国》为例:已婚女子皆称某人某妻、某人某母,如:孔明妻黄氏、曹操妻卞氏,如果其子成名,则以儿子姓名为称,如“刘宗母蔡氏”等。“这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达两千多年之久。”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社交场合中的“某夫人”、“某太太”,实际上还是随夫姓的一种延续。从没有“某丈夫”、“某老公”的说法。由此,我们从“姓”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到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

二、“名”的来历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可以从汉字“名”字本身推知其最初含义。“名”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人们的交往中,白天可以通过相貌,声音等特征相互识别,但到了晚上,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认识对方了。据研究: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正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在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比如:黄帝、鲧、伏羲、尧、舜、神农氏、大禹等。

当然,取名的方式也有一个过程,为了能区分彼此,人类早期只是用每个人身上的特征来作为名字。比如:大个子、二麻子、三黑子、小矮子等,也可以取动物的名称,甚至是婴儿落地时的重量。鲁迅在小说《风波》里就有“九斤老太”、儿子“七斤”、孙女“六斤”的人物名字,这也许是古代取名的遗风吧。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以后又演变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已显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三、女性取名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女子不仅不能讲究起名的艺术,而且多数人连起名的权利都没有,在家用小名称呼,婚后往往就在丈夫的姓或父亲的姓后加个“氏”字,作为她的终身代号。仅以《三国》为例,共出现人物298名,其中有25名女性,在这25名女性中,共有2名女性有名:蔡琰即蔡文姬,蔡伯楷之女,另一位貂禅、即王允的歌妓、吕布之妻,这两位女子皆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其余的女子或称某夫人、某太后、某母,更多的是父姓后加个“氏”字。如:甘夫人、姜叙母、郭妻、何太后、胡氏等。一般的老百姓家更简单,未出嫁时。依行第称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或大姐、二姐、三姐。出嫁后依夫行第称大嫂、二嫂,年长后称大娘、二娘等等。

随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女性也开始和男性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大多数女性取名仍旧受到古代妇女取名模式的影响,喜用“娇、柔、小、巧、香、甜、怡、悦”之字,甚至有“盼弟、招弟、来弟”等明显带有性别歧视的名字。

女名的命名特征表现在取名用字时,对某类字特别侧重。女名用字的特点可细分为如下几类:

1、多用女性字。女性字是指含“女”偏旁的字。古代神话中的名女人女娲是第一个以女性字命名的。后来女性称名几乎一律加“女”旁,这类名字很多,如玉娇、芳婷、慧娟、琼娥、妙玉、静婉、丽娜等。

2、多用花鸟字。花鸟字多能显示女性的阴柔之美。以花命名的如:春华、芝兰、碧荷、香梅、杨柳等。以鸟命名的如:鸣凤、玉鸾、春莺、飞燕、秋雁、鸳鸯等。我国古代在取女名时,常常有这样一种习惯,就是根据出生当月的物候特征来命名。正月生的,常取名叫春兰、春芳、春梅、春霞;二、三月桃李花开,女孩往往取名杏芳、桃红;四月燕归来,于是有叫小燕、飞燕的;五月榴花开,生于此月的,常取名榴英、榴红;六月荷花放,常取名菏香、英莲、芙蓉;七月看巧云,因此,巧云、巧姐、巧儿之类的女名也应运而生;八月桂花香,常用桂香、桂兰等;九月黄,因此取名菊英、秋菊、菊香、菊仙的很多。十月、十一月入冬,冬梅、冬美、冬花备受青睐;十二月是腊月,取名常用腊梅、腊珍、腊月等。按物候命名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不过,随着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尤其是城镇,已不拘泥于此,取名力求新颖脱俗。

3、多用闺物字。首饰、服饰、化妆品、零物等,均可用于女名。以首饰命名的:宝钗、玉环、金钏等;以服饰命名的:云裳、翠裙、玉绣等;以化妆品命名的:玉粉、香兰、黛眉的;以零物命名的:红线、银瓶、英台等。

4、多用珍宝字。金、银、珠、玩,既有黄金价值又有功利之美,因此珍宝字常用于女名。如:婉珍、佩玉、银凤、琼瑶、璧君等。

5、多用彩艳字。五彩缤纷的颜色能引起视觉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多受女性喜欢。如:丹凤、碧兰、丽红、美艳等。

6、多用柔景字。以天地之间柔和景物作女名。如:抱月、冰心、凌波、彩云等。

7、多用女德字。如用“贞、淑、端、庄、娴、静”表示德性。

8、多用叠字。元稹妾名莺莺,吴三桂宠姬圆圆。

四、男性取名的特点

中国的远古时代,取名几乎是男性的专利,据说, 最早有固定姓名的是部落首领和部落战争中的英雄,流传最早的就是中华民族常常自称的“炎黄子孙”,远古时代,华夏有两个部落首领,一个是轩辕氏,姓姬,号首熊氏,因“土德之瑞”、土色黄而被称为黄帝。他定居中原,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个是神农氏,是火德王,被称为炎帝,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对先民很有贡献,炎黄是华夏民族的祖先,由于华夏民族在汉代以后逐渐融合为汉族,而历史上的唐代又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汉唐就成了华夏的同义语。因此,炎、熊、中、华、夏、汉、唐等字被大量使用于男性人名中。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有着神奇的力量;古人以龙作为统治者的象征。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炎黄子孙又以“龙的传人”自称,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遗迹。古人认为:“云从龙则日乾为龙,风从虎则日坤为虎。”于是凡吉祥的动物或与此相关的事物也都大量用于男性人名,如“虬(小龙)、虎、乾、坤”等。

我国远古畜牧业十分发达,男性人命中,出现了大量与“马”有关的字眼:驹、骐、骥、骏、驱、驰等,因为骏马的奔驰和骠悍正象征着男子汉的气概。

具有特色的物类也往往成为男性取名用字的源泉。如中国古代刨造了独一无二的东方建筑群体,历代人名中多以殿、宫、亭、台、楼、阁、斋、堂、轩、庭、栋、宇、桢来命名的。

因儒家学说的影响,表现男子品德的字眼也颇受男性取名的青睐。如:仁、义、礼、智、信、德、诚、伦、孝、忠、良、勤、俭、廉、文、章、斌等。

由于男子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所决定,表现男子继承父业,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字眼也特别受到欢迎。如:光宗、耀祖、昌世、继先、根柱等。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男性强壮雄健的字眼,如:强、壮、力、高、伟、彪等;表现志向和抱负的:宏、登、大、杰、博、邦、国、举等;表现平安吉祥、富贵安康的,如福、禄、贵、寿、财、禧、康、年、安、祥、平、吉、瑞等这些字使用频率也很高。

五、男女取名常用字的调查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男女姓名有哪些常用字?它们在整个人名体系中具有什么规律?在语言文字应用和语言艺术中有什么特点呢?本人为此专门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语用分析。

笔者就南通市55年到66年。67年到77年,78年到90年出生的2万人的名字做了分段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55年到66年这一阶段抽样调查了5千人,有4356人能明显看出性别,将近90%。男名用字最多的是:德、国、建、金、福、洪、龙、志、祥、良;女名用字最多的是:英、芳、梅、丽、秀、凤、娟、淑、霞、云;可男可女的用字最多的是:华、君、俊、文、瑞。单名有560人,只占10%。用“变名”的很少,“变名”即故意将男名女性化,女名男性化。

67年到77年这一阶段抽样调查了7千人。有5782人能明显看出性别,将近81%。男名用字最多的是:明、伟、忠、德、文、军、光、民;女名用字最多的是:春、红、英、萍、静、蓉、莉、晓、惠、兰;可男可女的用字最多的是:敏、华、文、杰、铭。单名1120人,将近20%。“变名”的也稍多一些。比如:有男生取名卫红、志芳;女生取名:文强、志杰。

78年到90年这一阶段抽样调查了8千人。有5889人能明显看出性别,将近74%。男名用字最多的是:俊、振、诚、华、昆、明、鹏、博、和、昌;女名用字最多的是:婉、颖、洁、燕、荣、宁、馨、清、敏;可男可女的用字最多的是:晖、杰、清、平、文。单名的有2140人,将近30%。“变名”的更多了,比如:有男生取名:瑗玉、靓靓;女生取名:振华、鹏程。

从上述分析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男女人名用字有以下特点:

1、从用字上看,女性主要以淑华、英蔚、芳瑜、瑞萍、秀莲、凤仪这类命名来间接象征其美好的品德和秀丽的芳容,或以秀敏、玲慧、丽娜、淑媛、雅洁、妙钰来直接赞美其美好的品德和秀丽的芳容;男性多在直接表达美好愿望。如:金晖、明杰、振坤、汉标、建华、志远等。

2、从词义组合看,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在双名组合中词序位置比较灵活,如:建华、华建;秀如、如秀;明贤、贤明;丽荚、英丽;清俊、俊清;惠美、美惠等。男性取名的范围更广。比如表现全社会普遍美德的字眼:仁、义、诚信、忠良、勤俭、廉正、谦恭等,都只用于男子,很少用于女性。女子要以美德命名,只能用表示“女德”的字眼,比如贞、淑、娴、惠、婉、静、庄、贤等。

3、从音节来看,单名呈上升趋势,但从取名的总体分布看,仍以双名为主,这符合汉语双音化的趋向,又便于称呼,避免了重名过多。

4、从语意色彩看不同的生理特点带来不同的取名用字。男子魁梧伟岸,女子则婀娜柔媚;男子强悍有力,女子则秀婉温和。因此,男名一般具有阳刚之气,女名重阴柔之美。拿动物来说,女子一般用美丽的鸟,而男子却用勇猛的虎;拿景物来说,女子用柔和的风、花、雪、月,而男子则用雄壮的山、峰、海、涛。即使使用同一事物作比喻,着眼点也不同,如同样用“凤”起名,女子着眼于它的美丽,而男子则着眼于它的富贵不凡;同样用“华”起名,女子多取其本意“开花”,男子则多取其才华、风华、中华的意思。

5、“变名”现象虽然多了一些,但仍是个例,有的因为希望生个男孩,将女名取作男名;也有的是将男名取作女名,认为好养育一些;有的甚至于是后来自己改的,只是想标新立异。或者是出于对异性的喜爱。

6、发展趋势。今后取名,文化热将代替时代热,人名一般不再带有政治色彩,追求新颖,不落俗套。女名向中性发展更为明显,表现女贞女德、风花雪月的字词,在女性取名时,不会像以往那样受到女性的热捧,特别是城市女孩,更追求名字的表意性和人格的平等。人名的性别差异将逐步缩小。“传统人名的‘见其名而知其性’的现象越来越少,正如当前男女的着装打扮趋向于中性化一样。人名也将逐步趋向中性化。虽知“名”但难知其“性”,这是对传统取名习惯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社会前进发展的一个缩影。

(指导教师:孙汝建)

参考文献:

[1]王军云编著冲国起名宝曳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13

[2]王安邦编著,姓名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3]张联芳著冲国人的姓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王军云编著,中国起名宝典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29

[5]孙汝建,李树平著,取名的学问,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118

上一篇:古今誓辞流变及文化意蕴探析 下一篇:浅议儿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想象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