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第二幕中矛盾冲突之我见

时间:2022-10-26 05:38:02

《雷雨》第二幕中矛盾冲突之我见

内容摘要:《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及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周朴园是个复杂的、多面的人,应结合人性的角度全面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悲剧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鲁侍萍 鲁大海 矛盾冲突

戏剧是冲突的艺术,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就没有完美的戏剧艺术。《雷雨》讲述了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高中教材节选的第二幕集中体现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及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

关于第二幕中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展开,很多人认为这是阶级原因造成的,但如果结合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戏中的冲突,或许会更全面、更客观些。

对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很多人直接将周朴园和“资本家”的身份挂钩,把他对侍萍的怀念视为虚情假意,以至于他对侍萍的抛弃,也被视为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欺辱。

周朴园的确是个资本家,而且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但周朴园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资本家。是人,就有人性的弱点,周朴园也不例外。说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虚情假意的,其实是不客观的。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恩怨发生在30年前,知情者大多已过世或忘却,而且他们已经远离了恩怨的发生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若是不真实的,他就不会在搬了几次家之后,还一直保留着侍萍喜爱的家具以及侍萍的旧照片、保留着侍萍因生萍儿受病爱关窗户的习惯、记得侍萍的生日、念念不忘他的旧雨衣和旧衬衣……如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那么装给谁看呢?谁知道他三十年前的过去呢?何况当年周公馆的大少爷与佣人私通,并生了孩子,这毕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丑事,是不愿张扬的。周朴园又何必用虚情假意来展示自己的丑事呢?也许有人会说,周朴园想标榜自己有道德,那么他为何不摆出对明媒正娶的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的怀念呢?所以,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和鲁侍萍的关系也不是资产阶级少爷对纯真善良的农家少女的玩弄,而是有感情的;这正如周冲对四凤的感情一样,是单纯美好的,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与“阶级性”没有关联。至于他终究抛弃了侍萍,那是他性格懦弱、屈服于封建力量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周朴园也是“门当户对”的封建文化的牺牲品。

周朴园在认出侍萍后前后态度的极大反差,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资本家的本性。30年来,周朴园以为鲁侍萍已经死了。在他的心目中,他常常怀念那个年轻的、漂亮的侍萍,怀念那段情意缠绵的浪漫史,特别是后来两段没有感情的婚姻,更加重了他对侍萍的怀念。30年前的侍萍已经被神圣化了,成为他心目中极为美好的幻像;而此时,当年老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不能与心目中年轻貌美的侍萍划上等号……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反差,让周朴园感到惊愕。然而,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也决不允许他与侍萍相认并重归于好,于是便有了与侍萍之间冰冷的对话以及用支票打发她的行为。此时的周朴园是冷酷的、自私的,但这种自私难道只有资本家才有吗?他对侍萍的怀念与冷酷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当死去的侍萍对他没有威胁时,他是怀念她的;当活着的侍萍威胁到他的现状时,他是恐惧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归结为资本家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冲突。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的确是阶级冲突,但也绝非是全由两者的阶级对立造成的。当周朴园得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时,非常惊愕:“他?鲁大海!我的儿子?”让周朴园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居然在矿上鼓动工人罢工。周朴园自以为自己的家庭“最圆满”、“最有秩序”,他头脑中的家庭关系应是封建伦常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儿子是“健全的”,完全符合他的理想,他拥有至高无上的、不可挑剔的权利,一切人都必须服从他;但现在儿子居然鼓动工人与自己对抗!所以,两人的冲突中又无可避免地夹杂了父子矛盾。在周朴园看来,鲁大海的行为不仅触犯了他作为资本家的根本利益,也触犯了他作为父亲的尊严。

周朴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而不只是自私、冷酷的资本家。他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能仅限于用阶级的观点去看待《雷雨》中的矛盾冲突,而要结合人性的角度去全面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雷雨》这部悲剧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在善与恶中徘徊的悲情人物[J].语文教学之友,2012(11):36-37

[2]薛海斌.乏力的突围[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41-43

[3]马春玲.从《雷雨》看悲剧冲突机器社会意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2(12):22-24

[作者介绍:刘畅,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三(7)班学生]

上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下一篇:试论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