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5+2=0现象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10-26 05:11:00

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5+2=0现象及应对措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基础,能够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偏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以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做人的目的。

但是,就小学中高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他们不仅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其品德的形成也受着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甚至这样的制约和影响有时会胜于学校的课堂教育。我们不妨从下列实例中略见一二。

学校号召学生为本校生病的学生自愿捐款,学生在校刚听到消息时,积极性特别高,但回到家里与家长说及此事后,却遭遇一盆冷水:“捐什么捐,比咱们有钱的人多得很,让他们捐吧。”试想,有了家长这样的灌输,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若想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会遇到多么大的障碍啊!

走出校门的学生和在校内时表现不一致,在校时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文明懂事。出了校门,乘公交时,与老人抢座位;和小伙伴玩耍时,满口脏话;外出旅游时,随处刻字。

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不一致。在家里是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是个不堪入目的邋遢鬼,是个一手遮天的小蛮横;在学校却表现的勤快、讲卫生、通情达理。而当老师把这些反馈给家长时,有些家长却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老师对孩子有偏见。

除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之外,社会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媒体、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都会左右着世界观刚刚形成的他们。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有时却被家长不良的影响或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抵消了。这就出现了所谓的5+2=0甚至5+2

所以,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做孩子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在世界观形成的初期定准位,为他们顺利成长,为他们具备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夯实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细而言之,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加强教师的表率作用,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制约社会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利于杜绝《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5+2=0现象的出现。

不言而喻《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感情的熏陶上,更要能促使其转化到行动上,试想:一个智商极高的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与社会为敌,与人民为敌,那么他所拥有和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又有何用呢?没有知识的人是次品,那么品行、道德败坏的人就是废品了。无论就学校、家庭、社会而言,出现了次品或废品都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应该培养出德、能等诸方面均合格的优质品,这样我们才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 吉林省舒兰市天德乡学校小学部)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与语感培养浅谈 下一篇:构建动态生成性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