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

时间:2022-10-26 03:23:37

采编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

武侠小说中说,顶尖的武林高手应该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笔者认为,如果把一张报纸比做一个在新闻“江湖”里闯荡的侠士的话,那么,动若脱兔善于冲杀的记者和静如处子稳守后方的编辑,就应该是这位侠士的两把“杀手锏”。如果这两者动静结合,实现和谐互补,必让使这位侠士“双剑合璧”,爆发出更大的力量,成为顶尖高手。

齐鲁晚报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齐鲁晚报4名上会记者机警敏锐,善于捕捉战机凌厉出动,抓回了一大批“活鱼”,而后方编辑谨慎持重,能够把握全局洞察细微。也正是这两者的密切配合,使齐鲁晚报的2008年两会报道既亮点频现,又安全稳妥,达到了武林高手的境界。

作为此次报道的后方编辑之一,笔者想重点从本次报道中编辑们求“静”的六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1.策划选题,热中取静

2月中旬,齐鲁晚报要闻部就开始着手全国两会报道策划。为了把两会报道做得更精彩,要闻部编辑们提前研究相关资料,对一年来的重大新闻、热点人物事件进行梳理,并仔细研究往年的两会报道,对今年两会可能出现的热点新闻和重要信息进行预判,最后确定了一批既有新闻性、可读性,又不会出现导向问题的题目。

今年的全国两会,齐鲁晚报有4名记者上会,创历年两会报道之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4只“脱兔”特别能拼能闯,拿回了不少猛料。

当这些猛料来到编辑部的时候,编辑的第一反应是兴奋,但经验告诉我们,编辑一兴奋,往往就容易摆脱掉“镣铐”,编稿就容易只见“花”,不见“刺”。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齐鲁晚报要闻部推出了“换位编辑”工作机制――一个人编辑的版面,出大样后与另一个编辑互相交换着看看,重要报道还要与其他报纸的样子对比。这样一来,还真挑出了不少“刺”,堵住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是非常重要的。

3.寻找选题,忙中求静

鉴于前方记者疲于“跑”会,材料又不凑手,按照既定报道方案,编辑除了正常编发新华社、外报和记者稿件外,还要从当天的新闻中寻找新闻点,帮前方记者选题。

应该说,两会期间,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无论再忙,编辑们在编稿时都要使自己把心静下来,琢磨其中有没有可深挖细作的线索。有的人手边专门放个小本本,感觉灵光一闪,就赶快记下来。下班后大家还要聚在一起再梳理一遍版样,寻找有没有可以提供给记者的“炮弹”。会上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组报道,经济适用房搬进高档住宅小区的落地等报道,都是这样产生的。

4.选新华社稿,繁中取静

每年的两会,新华社每天都会发大量的稿件。这些海量稿件,往往让人眼花缭乱,头昏脑涨。在通览一遍稿子后,编辑就必须使自己的头脑静下来,用尺子再去量一量哪些稿子可用。这个尺子是什么呢?一是重要性,重要的政策和程序不能漏;一是可用性,对读者有用的信息不能漏;一是可读性,读来过瘾,生动活泼的稿子不能漏。本着这样的选稿原则,原本离读者较远的新闻,也离读者近了起来。

5.编新华社稿,乱中取静

数量多,信息权威,是新华社稿件的优势,但稿子新闻点常常被埋没。这样的新闻,如果不加梳理,不找出亮点,读者是无法看下去的。

比如编发总理和杨洁篪外长答记者问稿件时,编辑们不仅把近2万字的稿子拆成十几个部分,甚至把一些记者一次提的几个问题也给拆开,按问题性质重新归类,然后再把答问部分拆开相应地归类。这样,编辑工作量是大了些,但读者读起来就方便多了,得到了同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6.与媒体联动,浮中取静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齐鲁晚报加强了与其他媒体的联动,极大地丰富了稿源。但是,外报稿权威性不高,过于轻率宽泛也是一个问题,甚至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极大的隐患。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冷静对比,相互佐证,全面整合的应对方法。

比如3月7日,林毅夫夫妇见中外记者。新华社发了照片,也有稿子,但就短短几百字,非常干巴。同时,北京晚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等几家报纸也都传来了稿子。他们的稿子内容都非常丰富,三四千字,但谁也不敢打包票说稿子没问题。对于林毅夫这样的敏感人物,谈的又是他泅水渡台湾海峡,以及清明回台祭祖这样的敏感话题,出一点问题都会惹麻烦。这稿不发,可惜!发,担心。怎么办,编辑决定采用对比法取舍,把这几家的稿子反复对比,几家报纸都有的,基本确定没问题,可以拿来用。跟其他报纸稿子,或者跟已经刊发的报道没有“交集”的,就不太保险,坚决不用。这样,经过反复揉搓,推出了《林毅夫泪语哽咽说乡情》一个版。版面不仅没出任何问题,甚至比那些传来稿件的报纸刊发的效果还要好。

(作者为齐鲁晚报要闻中心编辑)

上一篇:新旧媒体博弈下中美记者现状比较 下一篇: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