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力管窥

时间:2022-10-26 02:08:07

地理教学中学生记忆力管窥

1、开发大脑的照相功能

东汉末年的符融,《晋书•符融载记》:说:“符融下笔成章,耳闻则育,过目不忘。”心理学家曾经对没有经过训练的中学生做过照相功能的试验,结果表明:十几岁的中学生,在5秒内能够比较准确记忆的事物一般超过10个,少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记忆16个事物,极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能够记住几十个事物。人脑的照相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围棋和象棋,都有下盲棋的说法。即下棋对阵的两个人,都不看棋盘,背对着棋盘说下一步把什么地方的棋子摆放到什么位置,有他们的助手摆布棋子。这些下盲棋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会,而是在下明棋的过程中,逐渐练就了下盲棋的本领。由此看来,人脑的照相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提高的。地理课比较适合于培养学生大脑的照相能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地理属于文科,和理科相比较,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需要理解的内容比较少。因为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多锻炼大脑照相功能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大脑的照相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学习地理都需要记住各个地域的地理位置。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域,教师可以先展示我国东三省的地区图,3秒钟后把地图收起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绘出东三省的地区图,看谁画得最准确。再展示半个中国的行政区图,让学生看5秒钟后,独自绘出半个中国的行政区域图,比比看谁画得最快、最准;最后,把中国地图在学生面前展示半分钟,让学生把我国的行政区域图画出来,对先画出来的,画得准确的予以奖励。在记忆中国行政区域图中引进竞争机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用照相法记忆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不断加大照相记忆的难度,可以逐渐扩展学生大脑的照相功能,提高他们照相记忆的能力。

2、从宏观到微观认识事物

人们对事物的记忆,有肤浅的和深刻的之分,全面的和局部的之分。谈河南省的地理,只知道河南省地域的大致形状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图中的位置,这样的记忆是肤浅的。不但知道河南省的形状以及在祖国版图中的位置,而且知道它所包含县市的具置和形状,这样的记忆就比较深刻。如果还知道河南省的人口构成,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那么这样的记忆就更加深刻。如果只知道自己所在县市的地理状况,对其他县市了解甚少,那么对河南地理的记忆就是局部的;如果不但熟悉自己所在县市的地理状况,而且熟知其他县市的地理状况,那么对河南省的记忆就是全面的。不论是学习地理,还是记忆其他什么事物,我们总希望记忆是全面的、深刻的。人们认识事物,一般先认识事物的外表,再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先从大的方面对事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深入认识事物的各个细微的部分。比如,认识地球,总是先认识到地球的大致形状是一个球,或者是一个橄榄球,或者说它像个红薯。在此基础上,从纵向研究地球,认识到地球像鸡蛋一样,由地核(相当于蛋黄)、地幔(相当于蛋清)地壳(相当于蛋壳)和地表板块(相当于附在蛋壳上的尘埃);从横向研究,用经度和纬度把地表分成若干个区域,或者分成不同的洲和洋。把地球看成橄榄球或者红薯,是对地球的宏观认识;按照一定规则把地表分成不同的区域,是对地球的微观认识。因为地球和关于地球的道理是可分的,所以,我们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分解。概念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关于地球的知识是用概念进行表达的,也就是说,地理知识是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分类。分类是细化概念的过程,是深入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学习地理,记忆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分类总是把外延大的概念分成外延比较小的概念。所以,分类其实是从宏观到微观研究事物的方法。教学中国地理,可以按照行政区域把我国划分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再把省市自治区划分成不同的县市,县市划分成不同的乡镇,乡镇划分成不同的村;可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把我国划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可以根据水流情况,把我国分为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江四河),分别进行研究。教学本省地理,可以在教学中国地理的基础上,再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把本省地理分得更细一些,研究得更加深入一些。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思想,体验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的认识规律,掌握认识事物,记忆事物的基本方法。从宏观到微观教学地理,先使学生从大的方面了解所教学地理知识的整体情况,再对所要教学的内容做细致入微的研究,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获得的地理知识既全面也深刻。学生在回忆的时候,会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顺序,先忆起地理知识的整体情况,联想到它所包含的类别,逐渐想到学习过的内容。如果每一步的学习都是扎实的,那么一般不会遗漏学习过的内容。所以,从宏观到微观地认识地理,是一种记忆地理知识的好途径。

3、从微观到宏观认识事物

从宏观到微观教学地理,能够使学生对地理,由大致了解逐渐全面认识,由一般认识逐渐深入了解。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需要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人脑是一个存放知识的容器,可以用来存放各种各样的知识,也包括地理知识;但是它是一个有限的容器,不可能无限量地存储。如果我们无限量地往大脑里输入地理知识,那么当大脑接受到一定量的知识后,再往里塞东西,就会非常困难。那个时候,学习的效率会大幅度降低,学习的效果会越来越差,甚至会出现,刚刚学习过的地理知识,转过身就忘掉了的现象。要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减轻大脑的负担,扩充大脑的容量,腾出一些区域以备存放新的地理知识。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方法,可以压缩地理知识的体积,把众多的地理知识变换成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在大脑里腾出大量的空间。我国的疆域可以划分成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教学中国地理,在教学了这四个地区之后,可以把我国的这四个地区归结为我国的山系和气候。我国的山脉走向总的说来,以西北东南和东北西南为主。山水相连,有山必有沟壑。我国的山系决定了我国的水系也是以这两个走向为主。水具有搬运能力,可以把上游的泥沙带到下游。由于我国的水大部分西北向东南和东北向西南流动,带走了我国北部地表的腐殖质,使得我国的北部土地较南部瘠薄,雨水较南部匮乏,多沙漠、戈壁、荒山。相反的,我国的南部多为河流泥沙的淤积面,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系发达。地域的特点,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农作物,北方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南方一年两熟或者三熟;交通运输,北方以陆运为主,南方常用水运;住房,北方房低坡度小;南方房高坡度大。由此看来,我国地理特点,主要由山系和气候所决定的。学生知道了山系气候与各地地理特点的关系,就没有必要死记硬背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只要记住山系气候和山系气候对地域的影响,就可以了,极大地减少了记忆量。比如说,提到浙江省,可以根据它在山系中的位置,联想到它的地形特点、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把许多具体的地理知识归结到某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方法,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记忆量,有效地提高记忆力,是学习地理和记忆其他事物的好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示意图、实物图、表格等手段,教学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锐单位:河南省邓州市城区二初中

上一篇:海报设计中卡通人物与传统文化 下一篇:地理教学与学生环保意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