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六大特点

时间:2022-10-26 12:58:23

新时期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六大特点

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中学教师的课程理念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有效改变,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关系有了较好的体现。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教师要真正地驾驭课程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升。

一、还学生认知,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

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主要是事实和原理性的知识,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可用语言描述,是可传递的。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有自己的理解与领悟,仅靠记住这些符号是不够的。但是在课堂上有的老师将教学内容分割成一系列小问题,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尽管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有些思考,但由于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思维进程不统一,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跟着提问走。事实上教师仍然是通过小问题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和框架内,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非常主动,非常活跃,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蔽地变成了老师表演的道具;更有甚者,教师为了赢得分数上的领先,尽管知道过度的“大运动量训练”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但仍通过“大运动量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当然,练习是新的认知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离不开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这种操作缺少了,后面的反省就无法落实。但过分强调重复练习对学生特别是对改变学生成绩不良的作用,会适得其反。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强迫孩子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们”。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自己的经验、意向与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或重组等活动过程形成正确的答案。范梅南先生说得好,“真正的学习从来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只有当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技能与其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二、还学生思维,让每一个问题都给学生带来变化

思维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不少教师把问题的解决作为评判平时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于是课堂中出现了教师过分追求“问题化”的问题: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学生看书便可解决。课堂上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和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和热闹。不厌其烦的设计一些无思维价值的问题,追问学生,直到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自己设计的答案完全一致。而事实是教师给出的问题不能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和内心的震撼。二是教师很少让下游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优质课评选或公开课时)。教师关注的是谁能答对这个问题,教师的行为旨在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不注重意义、理解、概念获得等方面,仅停留在问题表面上的解决,根本不考虑问题本身对学生带来的变化。三是教师提问时不尊重学生思维, 不能给足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的教师提问时无等待时间, 学生思维没有展开,便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有的教师难耐课堂片刻的沉默,提示时间早,不给学生选择、决策的思维机会。

参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判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否有实效,决不能以课堂气氛是否热闹,“问题”解决的多少为根据,而要认真考察、研究、分析学生参与的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参与后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个性等的变化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要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就面临一个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之一就是正确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接受不像物体的接受一样简单,学生的学习不是静态地复制,被动地适应,而是动态地生成,主动地建构。学生不可能从教师或书本上接受到现成的知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智力加工。因此,教学活动既要重视知识内容的形式,又要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经验,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与知识相遇的情景,通过思维策略的指导,调控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原研究活动的进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享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和方法。

五千多年来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八股文科举取试制度的生成与延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度企望及传统的教学习惯,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演变成了“教案剧”,即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教案进行。课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课堂上教师精准地拿捏时间、用精练的语言,不折不扣地来完成预设的任务。

四、用教材教,拓宽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

课程不仅是人类经验理性概括的结晶,更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教学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在于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新课程要求学习必须克服“搬运工”式的教学,打破原有以课堂为中心的界线,打破以书本知识接受为唯一学习方式的局限,向社会和大自然延伸,扩大“边缘课堂”,拓宽有意义学习的课程渠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但教材毕竟是集群体智慧,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教学具有化归的特点,必须使对学生来说原先是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较为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教学形态的知识。

为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教材。教师利用好教材,一是必须把握好课程标准,通过课程标准总揽教学始终;二是教师必须明确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从整体上厘清教材的编排结构,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教师要敢于结合自己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等情况创造性地取舍或编排教材;四是教师要努力做一个“有心人”,平时要留心收集教学资料,同时也要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五、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以知识获取新知识

学生为什么会发生学习问题,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记住定义和公式,而是由于他们的建构活动发生了一些偏差,这涉及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目前组织知识的方式等,要分析他们的错误,就必须深入他们的建构过程中去探查。皮亚杰说过,学习并不是个体积累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而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新的认知结构不仅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延续,而且是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学习的过程,即学生思考的过程或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贝尔)。从中不难领悟到,知识不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可利用,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能够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二是可辨别,当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时,新旧观念的异同点可清晰辨别;三是稳定性,已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在认知结构中是牢固稳定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越完善,获取新知识的效果就越好。 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使之具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自我生成能力。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是要重视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存联系,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概念的获得,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在一般原理上的一致性,增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三是教师要努力把知识教学提高到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上,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思想、方法的意义和作用。

六、时常反思,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朱永新先生预想为教师成立“成功保险公司”,并给出了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反思是一种沉淀,是一种修养,它表现为一种冷静的心态,一种理智。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育反思,首先要从课堂上入手,课后:一是找寻一下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二是找寻一下教学实际设计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三是找寻一下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课堂不应是没有缺点的课堂,而是有生长活力的课堂,是能够引发老师反思的课堂。其次,教师的日记、教师的自传都是反思的良好载体。拒绝平凡,平凡也会拒绝你。每一位教师教学中平凡的小事都会被岁月沉淀为美好的记忆,教师工作中的感悟、智慧、灵光通过提炼、提升、拓展、完善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再次,同伴、学生和家长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是教师自我发展、更加有效反思的促进者。

上一篇:农村小班化班级管理评价机制的探究 下一篇:新科技,帮你挑战“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