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困难成因 寻求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26 12:37:55

摘 要:密度是初中物理基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原初二教学中就是个难点。科学教材重新修订后,密度内容移至七年级(上),初一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对初一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减小密度教学梯度、突破难点的目的。

关键词:密度;学习障碍;应对策略

密度是初中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知识点。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初中物理基础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对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利用密度概念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深入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作了知识准备。

2012年6月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重新修订后,《密度》一节由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改编到了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在原初二教学中“密度”就是个难点。在七年级的教学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初一学生学习“密度”时碰到的困难更多。学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畏难情绪,感到物理艰深、难学,甚至出现茫然、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他们学习障碍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减小密度教学梯度,课堂气氛日益活跃,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改善。

一、学习障碍分析

1.知识储备障碍

(1)已学过的密度相关知识的不完备和遗忘。体积测量知识在初一第一章中早已学过,部分学生对旧知识没有学好、弄懂或者产生遗忘,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会产生知识障碍,使前后知识的“点”与“点”不能连成“线”,影响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换算掌握最好,面积单位换算其次,体积单位换算就有一定的难度。例如m3和升、毫升之间的相互转化,显得比较欠缺。

(2)相应数学知识的脱节,增加了密度学习的难度。“数学是科学的基础之一,没有数学就不可能得到深入的科学”。在许多密度的计算、分析、图像题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维解题显得尤为重要。初一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有限时间里,新学的数学知识十分有限,这给他们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学习台阶。例如,比例知识:“正比例”相关知识将在八年级(上)初中数学中学到,“反比例”相关知识将在九年级(上)中学到。又如,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的“正指数幂的运算”在学习密度知识之前已经学过,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运用还可以,但关于“负指数幂的意义和运算”将在八年级学习。又如,图像题:在密度教学中首次出现了图像题,其基础储备是数学中的“坐标”和“一次函数图象”知识,这也将在八年级(上)数学中学到。

2.方法能力障碍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密度》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利用密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因此在密度教学中,新单位、新公式、新规范,使学生一下难以接受。

(1)新单位:《密度》教学中,学生碰到了初中里的第一个复合单位“kg/m3”,学生对1 kg/m3,1 g/cm3认识>

上一篇:浅议中学语文阅读情趣教学法 下一篇:有效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