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五部曲

时间:2022-10-26 12:36:30

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能力,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训练,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但也不能因为语感培养起来绝非易事而谈语感而色变,只要能够遵循科学的方法,良好的语感也是能够逐渐培养起来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第一部:生活――语感培养的摇篮

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还要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触摸语言、培养语感、感悟文本。如教学《观潮》一文中“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是难点。农村的孩子见过大海,见过涨潮,也见过退潮,但他们却感受不出潮来时的气势。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来时的磅礴气势,我让家长再次带孩子到海边,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声音,课堂上,我再次让孩子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边听边想象,这时学生仿佛再次身临其境,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中描写,体会潮来时的气势。这样使得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为了一炉。

第二部:朗读――语感培养的动脉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朗读的方法。

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中是独具特色的。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试想,如果没有由外而内的吸收,何以谈得上内化后的感受呢?当然也谈不上语感能力的培养了。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范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诗人在瀑布前为瀑布磅礴的气势所惊叹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及其主观感受,是获得语感的前提。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瀑布的美,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道出心中的一道道美景。在学生渐入意境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诗歌。”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着。这样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体悟语感。

第三部:理解――语感培养的基石

叶老又指出:“要把握好吟咏,必须先了解文意,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意思是说在吟咏作品的时候,必须依据文章的了解与体会。

看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如我在教学《祖国在我心间》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的眼睛尖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其中一个学生说:“我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

另一个学生说:“我第二眼就找到了北京,第三眼就找到了福建。”

教师请学生们到台上从地球仪上找到福建,可是学生们找了很久才找到,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课文中的我能一眼就找到中国?”学生们笑着说:“因为我的眼力好。”

师:“我的眼力为什么这么好?”

生:“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间。”

师:“你们知道‘心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心上、心里。”

师:“作者的心里时时想着祖国,想着家乡。”

生:“作者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啊。”

师: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要读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抓住几个重点的词语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四部:想象――语感培养的翅膀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所谓的“活”是指因“点”找得准,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使语感美达到升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带来多幅动物及其脚印画)

师:下雪啦!小动物们来到了雪地上快乐地玩耍,现在雪地上又来了许多小动物,有(可见出示带来的动物图及动物脚印图)

师:谁知道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小组讨论并书中的句式作诗。

生: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画――。

――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

咦,――为什么没参加?

哦,她在洞里睡觉哪。

通过几分钟的想象说话,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所谓语感的培养,正是在想象中边把握边进行的。

第五部:表达――语感培养的提升

语感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一个人凭借自己已形成的语感,可以鉴别自己的语言所表达得是否准确畅通。语感强的人,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判断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完美。恰当的词语、句式、语气等表现手法的选择,使自己思想感情表达自如而又得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目的是要学生能有最优化的表达,用表达来激活自己的语感,提升自身的语感水平。

如在教学《秋天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小朋友,我们去秋游了!(铜号声响起)集合了!(随着轻快的音乐,教师带领小朋友来到了山上,课件出示:山上风景图。图上有大雁、田野、树、花。)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田野。

师:是呀!你要是能说出看到了怎样的田野,就更有水平!(教师耐心地说。)

生1:我看到了金黄色的田野。(学生特别强调了“金黄色”。)

师:金黄色,颜色真漂亮!(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2:我看到了田野里的麦子弯下了腰。

师 :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生3:花儿正在欣赏这美丽的秋景。(入情地说着。)

生4:枫树长满了火红的叶子,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师:你的眼睛真亮。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5:我看到了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自由自在,这个词说得多好,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生5:课外书上。

师:你真会学习!课外书上有好多词语,只要留心学习,词汇会越来越丰富。

……

学生越说越兴奋,越说越生动,一个个好词语,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从学生口中迸出。喜欢秋天,喜欢大自然的情感顿显无疑。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似乎已经身临其境了!

整堂课,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学生收获的是确立自信,活跃思维,增强语感,丰富体验,升华情感。

有一位教授曾经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立竿见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上一篇:谈小学作文如何进行教学与批改 下一篇:在阅读中插上思维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