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生成精彩课堂

时间:2022-10-26 12:19:05

捕捉细节,生成精彩课堂

教学细节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美丽之极,瞬间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让人遗憾不已。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生成充满智慧的课堂。

一、 发现“亮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人教版二下)时,一学生举手问老师:“鸭妈妈的窝里怎么会孵出天鹅来呢?”老师当机立断地说:“这是一篇童话,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不再追问这个问题了。这位教师用成人的惯性思维,三言两语浇灭了学生迸发的质疑探究的火花。如果教师能发现这是个生成的亮点,机智地插入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加个开头,天鹅蛋怎么会在鸭妈妈的窝里呢?然后让学生将富有幻想的开头一起交流,从而引出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原著,和学生一起阅读,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走进童话,走进名著,或许这《丑小鸭》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个脚印。这样,不但解决了课上的疑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

二、 巧用“误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苏教版五下)这首古诗时,在解释古诗题目这一环节就搁浅了,教师问:“谁能说说‘游园不值’的意思?”思考后有一生回答:“这个庭园不值得游玩。”教师顿时傻了,说道:“刚才你读古诗了吗?怎么会是‘不值得’?你的理解是错的,谁来重新说说。”刚才那个学生顿时低垂着头,蔫了,而教师却浑然不知,此后便不再关注那个学生了。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如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构建。上述案例中教师却忽略了课堂中的生成,抛弃了学生的错误理解,只管沿着自己预设的轨道向前滑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有效抓住学生的“错误点”展开探究,当学生把“不值”解释为“不值得”时,可这样进行。

师:(略停,接着问)是不值得吗?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们有的沉思,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查阅字典,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先别忙着说,再仔细读读开头的两句诗,想一想。

生:我觉得那个同学的理解似乎不大妥当。

师:是吗?那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

生:我刚才查了字典,“值”字还有“遇到”的意思,这里好像就应该解释为“遇到”。

师:你查了字典,很好。那么,诗中什么地方可以证明“值”应该理解为“遇到”?

生:从“小扣柴扉久不开”可以看出。他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就是沒人开门,所以就沒有遇到主人。

师:大家认为他的理解是否正确?

生:正确。

教师接着再请刚才回答错误的同学,让他说说现在的想法。同时告诉大家,理解词的含义一定要和诗中其他的词句紧密联系起来,才不致发生偏差。

在解决了“不值”的含义以后,教师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向前。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其中哪个字是说敲了很长时间的门?

生:“久”字。

师:对。那么其中“小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轻轻地敲的意思吧。

师:但是“久扣”不开,是不是要“重扣”一下呢?大家想一想,这个人会不会改变策略“重扣”了?

生:不会,他一直在“小扣”。

师:说得好,一直在轻轻地“扣”。可是,人家老是不开门,他为什么还是很有耐心,轻轻地“扣”呢?

这里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诗人不愿破坏园子的宁静,但可能有难度。如果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可引导学生研读第一句,从“苍苔”“屐齿”“怜”“印”等词来体会环境的宁静。园外有青青的苍苔,证明人迹罕至,显得静。这个静是可爱的,而这个苍苔也是可爱的,“印”是浅,浅因轻,轻为“怜”,所以“怜”是可爱的意思,也有怜惜的意思。语言是多么的精致,情感是多么的细腻。

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却不得而入,是不是有点扫兴?就自然地转入下面的诗句。意外的发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一枝红杏出墙”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心理上的突然的转折,“久扣”的沉闷为一个惊喜的发现所代替;另一方面由一枝红杏想到满园春色,这是一种丰富的想象。“一枝”和“满园”是鲜明的对比,而这个“关”既和“久不开”“出”相呼应,又为静态的红杏带来了动势。诗人对春色由衷的喜悦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学生回答的错误是课堂里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更是教学的支点。其实,我们无须指责学生的错误,应彻底改变对学生错误的认识,要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常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机”。由“值”字引起的错误理解,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进行本课教学活动之前沒有想到的。

学生的错误还是成功的起点。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必直接给予回答或纠正,而是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过程中不断探究,体验作者的情绪变化,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要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当成一笔难得的亲历过程,走向成功的财富,以“欢迎”的姿态善待错误。

三、 点击“兴奋点”,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一位教师在教学《九寨沟》(苏教版四上)时,品读完第三小节,播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老师问学生:“假如你来到九寨沟,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作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九寨沟……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跳进到美丽的湖泊——五彩池里,摸摸池底的五彩石,洗个痛快澡。”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教师当时一怔,但很快就这样问到:“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湖泊很浅,我是从这句话读到的:“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肯定水不会深。

生:我认为不能游。因为课文中写着:“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湖底肯定有各种石头,因为湖水浅,湖底又有石块,去那儿游泳太危险了呀!

生:再说了,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去游泳呢?简直破坏这么美的环境。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配套阅读中的相关拓展,探究“五彩池”变幻色彩的原因,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探究热情高涨。

在现今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成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 挑战“疑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力等差异,对文本中的有些地方存在“疑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生成宝贵的教学细节。

在聆听一位教师教学《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下)时,有一学生对“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话中“像年轻了几十岁”提出了看法:“明明是爷爷,怎么会年轻几十岁,不是矛盾吗?”于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有的说:“爷爷虽然年纪大,可听说杏花开了,而且是第一朵杏花,当然激动,走起路来也快了。”有的说:“我奶奶见到我上大学的姐姐回家,在小区门口就会跑过去,就是这样的。我还说过她呢!”学生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述,真沒有想到。经过一番探究,大家一致认为课文这样写,突出了竺可桢爷爷听说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激动心情,展示了他的精神风貌,更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执著。这一细节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竺可桢的可贵品质。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去研究教学中的细节,去创造、去揣摩自己的细腻。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叩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走向深刻,走向艺术,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问”起来 下一篇:在读书中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