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南龙镇杨家村农膜残留污染防治试验报告

时间:2022-10-26 10:56:07

临夏市南龙镇杨家村农膜残留污染防治试验报告

[摘要]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已对临夏农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残留农用地膜也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农业环境,通过在临夏州川塬灌区——临夏市南龙镇杨家村进行的地膜残留污染防治试验,对农用地膜的应用现状、残留地膜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残留地膜的危害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用地膜 残留污染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230-01

一、农用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

1.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情况

项目组调查统计杨家村过去10年来的农膜使用量,结果显示,该村耕地面积1535亩,农膜使用量呈逐年增长态势,1991年农膜使用量3t,2012年增加到9t,增加了3倍。地膜覆盖种植面积依呈大幅上升趋势,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981年农作物覆盖种植面积仅为50亩,1991年达到500亩,2001年上升到800亩,2012年接近全覆盖,达到1500亩,是1981年覆盖面积的30倍,增长速度急快。

2.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农膜的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和分解,残留农膜能在土壤中存留200~400年。根据项目组对南龙镇杨家村8、9、10社的耕地地膜残留的调查,玉米地膜残留率一般在10%-20%之间,全村1535亩耕地中地膜年残留量从1991年的0.5t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1.5t,12年间地膜年残留量增加了3倍。

二、农田地膜残留特征及影响残留因素

1.残留地膜在农田土壤中的分布、残留形状及特征

地膜主要集中残留在土壤中0-10cm的耕作层上,约占残留地膜的2/3左右,其余则分布在10-30cm,耕作层以下基本没有分布。残膜以水平、垂直或倾斜状分布在土壤,且土壤中残留地膜形态主要有片状、圆筒状和球状等。地膜残片的大小与耕地种植作物种类和地膜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半膜种植玉米地中地膜残片大小在10-15cm2的占总残留量的74%,10cm2以下残膜中小于5cm2的残片数量多,约占13%。

2.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因素

农田中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作物种植方式和耕地覆膜次数。耕地覆膜次数高的种植区较轮作农田地膜残留量大,项目组在农田取土样,筛检残膜研究结果显示,在连续2年,3年,4年和5年覆盖的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分别是上年的40%,50%,56%和61%;第二,地膜覆盖时间长短和农民回收地膜的手段。地膜覆盖时间越长,回收时易碎,残留量就较高。我们在杨家村8社、9社的玉米地调查发现:当年作物收获后回收地膜的土地中,地膜残留量小于来年春耕时再回收的土地;第三,种植的作物种类。在杨家村10社,地膜洋芋地中地膜残留量最高,为3.27kg/亩,疏菜地残留量居次,为1.81kg/亩,玉米地残留量最低,为1.17kg/亩。第四,农膜薄厚度。地膜越薄,抗拉能力越差,易破碎,回收难度越大,残留量越大。

三、残留地膜对农业、农村环境的危害和影响

地表残留地膜被风一吹,既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土壤中部分,由于地膜性能稳定,能够长期存留,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主要3个方面:影响农田土壤特性,破坏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农业生产农事操作;农民家畜牛、羊等误食导致死亡。

1.残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地膜残留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渗透,降低土壤含水量,也阻碍水分在土壤的运动,致使水分移动速度慢,阻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根据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与水分下渗速度试验结果,当地膜残留量达到360kg/hm2时,水分下渗速度比对照慢1/3。残膜还能降低土壤孔隙度,使土壤通透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田土壤中空气的正常循环和交换,从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降低土壤肥力水平。统计土样分析结果得出,当农膜残留量达到300kg/hm2时,土壤特性开始劣化,与无残膜土壤相比较:土壤容重增加18.2%、土壤孔隙度降低13.8%、土壤含水量降低11.7%,而且随残留农膜碎片增大,土壤特性变得更差。

2.残膜对农作物的危害

2.1残膜抑制的农作物生长发育

残膜使得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通透性都变差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进而造成农作物种子发芽困难,阻碍根系生长发育,抑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同时,残膜将农作物根系与土壤隔离,从而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养分,影响肥料利用效率,导致农田产量下降。在有残膜的耕地中农作物生长时:出苗慢,出苗率低,根系扎的浅,根系不发达,在玉米、茄子、白菜根系比对上,表现尤为明显。

2.2残留农膜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2012年项目组在9社杨宝山的蔬菜(西红柿)地进行农膜残留量试验,分别将2,4,8m2的地膜以片状、圆筒状和球状埋入2m2耕地中后,结果显示: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15%,31%和46%。

2.3农田残膜其他危害

农田残膜不回收或回收不彻底,影响生态环境,造成“视觉污染”。残膜还可能缠绕在耕作机械上,影响田间作业。收获农作物时残膜与作物秸秆混在一起,如果被牛羊等家畜误食,会致病,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

四、残留农用地膜污染的防治技术

1.使用厚地膜,提高地膜回收率。禁止使用厚度在0.008mm以下的地膜,如果厚度增加到0.011mm以上,并添加抗老化物,不仅能够延长地膜的使用寿命,提高增温、保墒效果,而且更加有利于回收。

2.结合生产改进农艺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农艺技术与合理的揭膜时期和方法,能够极大的提高地膜回收率。在揭膜时,还要根据种植区域、农作物生长特点,确定最佳揭膜期。

3.研究开发地膜回收、利用机械设备,促进和提高残膜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使用机械回收地膜比人工捡拾效率高,加强残膜利用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拓宽残膜利用途径,进而提高残膜回收率的,使农田中是污染物——残膜,变成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

4.开展可降解地膜研究,寻找地膜替代品,减少普通地膜的应用量。根据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开发研究新型的可降解地膜,同时,试验研究具有改善耕地质量、优化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农作物秸秆进行覆盖,减少地膜使用量,减少污染。

上一篇:仙人掌配合阿托品治疗耕牛牧草中毒 下一篇:浅谈文山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