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的作文教学模式

时间:2022-10-26 09:12:03

构建理想的作文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要树立作文是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是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写作文,关键是构建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

1. 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无内容可写,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处于生活的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这种转变的速度会加快——做一个生活中真正的有心人。“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强调的是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让孩子在他那种率真而透明、质朴而天真的感觉中随心所欲,任意挥洒,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既是最初的写作方法、最原始的写作手法、最真实的生活体现,更是“到生活中去,从实践中来”的最高境界。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时刻伴随我们左右,美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审视美,开启他们的审美观,激发表达美的欲望,触动学生心中那一根跃动着的创作灵感,学生的作文才是真实的、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带着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写出真人、真事、真情,这才是学生的作文——一个个鲜亮的生命!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生活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在农村,有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山峦、涓涓的流水,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家庭琐事,亲身体验,学会技能。社会万象,变化多端,总结经验,学会生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感,在体验中感受成功,在社会中,学会做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正确人生观的过程,使学生的作文不仅有内容,更有灵魂。

2. 构建积淀式的学生阅读模式。阅读和写作是两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能力。读是知识的积累,是内在的吸收;写是知识技能的运用,是外在的表达。读文可以积累丰富、规范的书面语言;读文可以了解篇章结构,学习布局谋篇。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读好书,培养喜欢读书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词句积累和写法积累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可以选择美文、美句让学生欣赏,更可选择学生习作中的美文、美句让学生欣赏,以增加学生的积累,激发兴趣,更能激励学生注重阅读积累。在帮助学生打开一个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窗口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在相当数量的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强化练习的过程中以读悟写,以写促读,最终达到读写双通。

3. 构建渐进式的写作技巧积累模式。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本,许多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读来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文章既是学生学习的文本,也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文。从教材的文本入手,拓展教学的范围,有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拓展写作思维,提升写作能力,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和典范作用,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桂花雨》的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点拨思绪:(1)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你最喜欢的是什么?(2)在你的记忆中,你最喜欢的特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回过头来,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们?(4)谁不喜欢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写成文章介绍给别人呢?这样的作文引导,注重挖掘学生记忆深处的生活积淀,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怎样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具体,说详细,使即兴的口头作文显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然后再帮助学生对作文的主题进行提炼,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从而把家乡青青的茶园、翠绿的毛竹、清澈的小溪变成学生眼前优美的画卷。

4. 构建层次化的作文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脱离了学生先有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知识现状和谴词造句能力的作文教学是不能达到效率最大化的。把每一堂作文指导课都当作第一堂作文指导课来上,充分顾及后1/3和前1/3学生的差异性,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既有利于化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挖掘素材的深度,使学生的作文富有内涵。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父母的爱》阅读指导过程中,巧设提问,步步深入:(1)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事,让你感受到他们的爱?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并在此过程中梳理学生展示出来的素材,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父母的出发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父母的爱。(2)怎样把父母做的事情写详细?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内容,也是文章的基本框架,学生无话可写,也就只能写框架了。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灵魂,使学生有话可写。在此过程中可巧设例子,化解难处,传授技巧。例如,比较两种写法,引导学生情景再现:“雨下得很大。”“雨哗哗地下着,劈劈啪啪打在窗玻璃上,溅起一阵阵水花,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大地。”通过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把最朴素的爱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

总之,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最有效的作文教学。

上一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下一篇:小学生速滑运动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