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关注的复旦、交大面试招生

时间:2022-10-26 09:01:33

倍受关注的复旦、交大面试招生

2006年4月6日,随着598份“预录取通知书”的寄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招生”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收到通知书的上海学生将成为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们不是通过高考,而是通过面试获得了入读这两所名校的资格。

虽然此次面试招生试点范围仅仅局限于上海市的两所高校,面试招生名额也仅仅限定于每校300名,约占两校今年招生总额的10%。但仍然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赞成者认为此举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模式”,可“不拘一格选人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甚至认为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反对者则担心面试招生会引发职务腐败,而导致新的“教育不公”,甚至有人在网络论坛上感慨此乃“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的失守”……

抛开公众舆论的分歧、猜测与质疑,此次面试招生试点怎样运作?复旦、上海交大首次打破了高考这一分数选拔标准,又是依据怎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不拘一格选人才”?

面试优中选优

成绩仍是主要选拔标准?

复旦大学采取的是学生自行报名的方式。据复旦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蔡达峰说:“按照规定,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机会参加选拔。”但据记者调查,此次“自主选拔”,虽然与高考脱节,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仍是主要的选拔标准。

复旦大学规定,报名者除了要符合“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外,还必须满足5种条件之一:“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得奖”“在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担任区县以上的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组织或主持过区县规模以上的中学生大型活动”等。而关于学习成绩则是“在中学的学业成绩或综合成绩最新排名列年级前茅,市级重点中学前50名,或区级重点中学前20名,或普通高级中学前3名”。

今年上海约有11万名考生,报名参加复旦大学自主选拔的有近1万名。3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了面试资格测试,测试内容涵盖了高中阶段语、数、英、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5828名高三学生参加了测试,1185名获得参加面试的资格,最终有298人拿到了“PASS”。众多参试学生表示:“这个难度和录取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考。”

上海交通大学采取的报名方式为“中学推荐”加“自我推荐”,而没有通过笔试“海选”。学校直接从被推荐者中选择部分人参加面试,其选择中的重要依据仍然是“高中三年的各学科成绩单”。最终,该校通过面试给300名学生发送了“预录取通知书”。

复旦大学此次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所谓的面试招生,还是要讲究‘门户出身’和‘分数’的。”一位落选的普通中学学生失望地说。

没有标准答案

专家怎样评判学生的表现?

在此次面试中,复旦大学将170位专家(其中后备专家20名)按不同学科领域随机分为30组,每组5人;参试学生也随机分为5人一组,由每组专家与每组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每次面试15分钟,一位学生将分别接受5位专家的面试,共计75分钟,然后专家们再根据面试结果按“A、B、C、D”四种类型评分,对每组学生进行淘汰。上海交通大学也将专家分为了5人一组,但具体面试方法稍有不同:5位专家聚在一起同时对一位学生进行约20分钟的面试,然后各自打分进行筛选。

有人先后从100名参加两校面试的学生处收集到了500余道考题。这些考题涉及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小,多数问题涉及自我认知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时事的关注程度等,要想回答好,功夫必须下在课堂外,不少问题难度非常大,对学生的知识积累、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下面是本次面试招生的部分考题:

1.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

2. 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说出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名字。

4. 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

5.描述你所希望的大学生活的一天。

6. 说说对社会上乞讨者的看法。

7. “两会”是哪两会?

8. 评价你校交响乐团成员?

9. 简述你理想中的宇宙。

10. 在1分钟内列举这瓶水的用途。

11. 请谈一下数学以后的发展方向。

12. 你对“安乐死”有何看法?为何我们要禁止“安乐死”?

13. 请为你眼前的这个闹钟估价。

14. 由你自己选一个话题阐述一番。

15. 用3、4、5、6算24点。

16. 请列举钟有哪些用途?

17. 请说出你父母的生日。

18. 简述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

19. 三轮车有几个主动轮?哪几个?你觉得地球上怎么会产生生命?

20. 说明生活是三角形物体。

学生们列出了110道他们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其中有“请举例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如果你是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公民,会如何抵制当时罪恶的法律?”“如果你是上海市市长,如何解决上海的交通堵塞?”“取消养路费而增加燃油税,对车主会有什么影响?这一政策哪些部门会支持,哪些部门会反对,为什么?”“给你一笔经费,让你策划一个大型活动,你会怎么做?”……

“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专家们面试时提的多数问题,显然都难有标准答案,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这个评判的过程不透明、标准模糊,其评判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又何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教务处主任质疑说。

据了解,该校有99人次参加了两高校的面试,最终有33人次获得了通过。高达三分之一的录取率并没有让老师们心服,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本来就是“尖子生”,即使通过高考“硬考”,也肯定能过关,甚至有些学生还能考取北大清华。该主任表示:“我个人对这种选拔方式持保留意见。从录取情况来看,并没有什么特长生和偏才生被录取,反而有几个‘尖子中的尖子’落选,而且专家提的问题对学生要求太高。作为老师,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应付高考,不能分散工作精力,也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分散学习精力。如果整个教育体制和录取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的试点就不会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一名已拿到复旦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则表示:“这个面试结果说明高校不再只重视我们的分数,但我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因为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口头表达的学生是一种新的不公平。”

专家把握尺度

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来自公众的质疑,复旦大学一位参加了面试的专家表示“可以理解”。该专家称,之所以搞面试招生的改革,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一考定终身”的旧模式,面试的评判标准肯定和以往的标准不一样,“任何一个制度都有缺陷,但更要看其积极的一面”。对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该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质疑一:无标准答案,如何评判学生表现?

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面试提的问题,多数都留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显然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得对与错并不是考察的重点,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想品德、思维方式、逻辑能力、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学习研究潜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专长特长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评判标准本来也是多元化的,我们会根据经验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可塑性。举个例来说,如果回答中规中矩,我们一般只打中档分;而虽然答得不一定正确,但能表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独到眼光的,我们往往会打高分;当然,回答得太离谱的,只能得低分。

质疑二:尺度全凭面试专家把握,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

答:这就需要公众对专家、对学校有一个起码的信任度了。首先,学校在程序上,尽可能地杜绝了可能发生的不公平,直到面试前一天晚上,老师们才得到具体通知是否参加面试;分组时,是在面试前半小时随机划分的,不可能作弊;对学生提的问题,我们都无法事先准备,而多数是根据学生提供的自我介绍、现场表现,有针对性地提问。其次,学校很爱惜自己的声誉,我们也有自己的人品人格和职业道德。在面试时,我们会尽量发掘学生的能力和潜质,我相信将来的高校招生,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长此以往,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会越来越体现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没有人会拿学校的前途开玩笑。”(据了解,该校有一位教授在面试前有熟人前来打探,该教授立即申请了回避,退出了面试。)

质疑三:面试选拔是否招到特长生和偏才?

答:总的来说,学生们的水平都还不错。我觉得这批孩子比当年的我们更聪明,知识面更广,各方面的应变能力也更强,几乎没有书呆子,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时事的关注很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如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强,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在我面试的学生中,有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但我没有发现什么特长生和偏才,更没有碰到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学生。但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好的,如果继续坚持,应该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不担心这种方式得不到推广,我只担心人们会把这种新的选拔方式改造成另一种“应试教育”。我敢推断,明年如果还搞“面试招生”,社会上肯定会出现“面试训练班”之内的‘投机’机构。那样的话,我们的这次改革就真正失去意义了。

据调查,该专家的担心并非多余。上海某重点中学的一位女生在参加面试后作了一份总结,总结列举了她所经历的面试中的“得失”和“经验”,分析哪些题是必答题,哪些题可以事先做准备,在面试时如何运用一些技巧反客为主引导专家等,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是“专家提的问题大都是从同学的回答中提出质疑或要求举例,”因此,“牛若吹得太大容易被识破”。

大学者的考题

陈寅恪先生

1933年夏,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拟入学国文试卷,先生别出心裁地出了个“孙行者”的上联。他心许的答案乃“胡适之”,孰料有考生对曰“祖冲之”,后来居上,让先生欣喜不已。这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了。先生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

钱钟书先生

当年,北京市郊有位意欲投考钱先生门下的教师曾托人前去打探“该看哪些参考书”,钱先生摆一摆手:“不用准备,准备了也没用!”言下之意是大可轻装上阵了?不尽然。据王水照教授回忆,上世纪60年代钱先生招研究生,出的题目中有选录几首白居易的诗,让考生指出其中是否有败笔并说明理由。这样的题目,凭几本参考书临时抱佛脚行么?钱先生状似轻灵的伯乐笔下在意的,不仍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上一篇:大学钱事知多少 下一篇:高中英语典型错误100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