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液压系统内泄漏机理分析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26 08:57:50

机械液压系统内泄漏机理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机械的液压系统出现内泄漏,无法正常作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工期及质量。而造成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内泄漏的因素有很多,以现有的技术和材料,要想从根本上消除液压系统的泄漏是很难做到的。本文对建筑机械液压系统的内泄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减少液压系统泄漏。

关键词:液压系统;内泄漏;因素;对策

一、液压系统出现内泄漏的机理分析

液压系统内各零件之间有相对运动,为了减少零件的磨损,两运动零件表面之间必须具有间隙,间隙过小,会使零件卡死,间隙过大,会造成泄漏。如图1所示,泄漏是由压差和间隙造成的。分为内泄漏和外泄漏,外泄漏主要是指液压油从系统泄漏到环境中,内泄漏是指由于高低压的压力差以及密封件失效等原因,使液压油在系统内部由高压侧经缝隙流向低压侧,本文主要讨论内泄漏问题。在液压传动中,常见的缝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两个平面形成的平面缝隙,如柱塞泵的缸体与配流盘;另一种是由内外圆柱表面形成的环状缝隙,如柱塞泵的柱塞和柱塞孔。液体在缝隙中的流动一般为层流,一种是压差造成的流动称压差流动,另一种是相对运动造成的流动称剪切流动,还有一种是在压差与剪切同时作用下的流动。那么油液流经缝隙时的泄漏量究竟有多大呢?一般来讲,液压系统中主要的缝隙及泄漏量是:

图1 内泄漏与外泄漏

1楔形缝隙。这主要是因为两配合平面之间平行度低,磨损不均或装配不当而形成的。由该缝隙引起的泄漏量为:

Q1=

式中:Q1――泄漏量

P――缝隙两端压力差

B――与油液流速垂直方向缝隙宽度尺寸

hl、h2――人口和出口缝隙高度,且h1

――液压油动力粘度

L――缝隙长度

2平行平面缝隙。如齿轮泵齿端与泵体之间的缝隙,齿轮端面与端盖间的缝隙等。其泄漏量为:

Q2=

3环形缝隙。它主要产生于柱塞和柱塞孔之间,换向阀的阀芯与阀体之间,以及液压缸活塞与缸体之间等配合处。其泄漏量为:

Q3=

式中:d――缝隙内圆柱面直径

8――相对偏心量(8=e/h,e为偏心距)其它参数含义同式(1)。

4圆环平面缝隙。如轴向柱塞泵中的油楔处等,其泄漏量为:

Q4=

式中:n――泄漏缝隙处数量

D、d――分别为圆盘的大、小直径。

其它参数含义同上。

液压系统总的内泄漏量为:

Q总=;(N为泄漏缝隙总数)

二、影响液压系统内泄漏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内泄漏量公式中可以看出,内泄漏量Q的大小与缝隙两端压力差、缝隙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液体的粘度等值有关。其最主要的因素是缝隙高度h,还有粘度。其他因素一般是设计时确定的,不得随意改动。下面就从缝隙高度h与粘度来研究分析引起内泄漏的因素。

1内泄漏量Q和缝隙高度h3成正比,这说明间隙增加不多,就会造成内泄漏量的大幅度增加。而间隙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零件表面腐蚀、磨损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空穴所产生的气蚀

在大气压下,液压油中可溶解10%左右的空气。气蚀的产生是由于在油液压力低于油气分离压力时,溶于油液中的气体便会游离出来,在油液中形成“空穴”,随着压力的逐渐升高,空穴的体积逐渐变小,当压力升高到某一极限值时,这些气泡在高压的作用下,就会发生爆裂,从而将高温、高压的气体迅速作用到零件表面上,发生穴蚀现象,造成零件表面的腐蚀,加速表面的磨损,引起间隙高度的增加。

(2)油液污染所引起的磨损

液压油的污染主要是指外界污染物混人液压油内,特别是颗粒污染危害比较大。建筑机械由于施工条件比较恶劣,容易受到污染,污染物进人液压系统后,会加速液压泵、马达及阀组等元件运动副的磨损。会增加密封件和活塞杆等的划伤,从而会引起缝隙尺寸超差,颗粒污染为液压元件损坏最快的因素之一,另外混人液压油中的水分会腐蚀金属,并能加速液压油老化变质。杂质若将吸油过滤器严重阻塞,导致液压泵吸油不足,产生气穴现象,也会引起噪声、振动、爬行、气蚀和冲击现象。可见液压油的污染会增加内泄漏,影响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造成液压系统效率降低,元件寿命缩短。

2内泄漏量Q与粘度成反比,当粘度下降时内泄漏量将增加。而影响油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是工作温度。

建筑机械液压系统油液的工作温度在30―80℃的范围内较好,此时液压元件的效率最高,液压油的抗氧化性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工作温度超过8O℃以上,即视为油温过高。

油温过高时液压油粘度会降低,液压元件及系统内油液的泄漏量将增加,液压泵的容积效率降低;油液流经节流小孔或隙缝式阀口的流量增大,使原来调好了的工作速度发生变化,特别是对液压随动系统,影响工作稳定性,降低工作精度。粘度降低后相对运动零件表面的油膜变薄,会增加机械磨损。

油温过高时会使油液的氧化速度加快,导致液压油变质,使密封装置迅速老化,丧失密封性能降低其使用寿命。从而增加泄漏,影响液压系统正常工作。另外油温过高时会使液压元件产生热变形,液压阀类元件受热后膨胀,使其配合间隙减小,影响阀芯的移动,增加磨损,甚至卡住。以上探讨的是内泄漏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从设计、制造、装配方面去预防,也可以从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去预防。

三、预防内泄露的主要措施

1合理选择液压油

在液压传动中,液压油既是传递动力的介质,又是剂,在某些元件中又起密封作用。而液压系统中的热量也往往是通过油液而逐渐扩散出去。因此又起冷却作用。所以合理地选择液压油是预防内泄漏的一项重要措施。选择和使用液压油时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具有合适的粘度和良好的粘温特性。粘度过大,油液流动时阻力增加,温升快,能量损失大,系统效率降低;粘度过小,会使油膜支承能力降低,而导致运动副间产生干摩擦,引起泄漏增加。

(2)具有良好的性能。液压油的性能保证在不同压力、速度和工作温度等运转条件下都有足够的油膜强度,以便构成液体,减少磨损。

(3)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防锈性能好。液压油的化学性能稳定,就不易氧化和变质,不易产生腐蚀。

(4)抗乳化性和水解安全性好。即使有水混入,也能有较大的分离性能,起泡少,消泡容易。

(5)具有良好的抗泡沫性和空气释放性,不易产生气蚀。

(6)有良好的相容性,对密封材料的影响小,即油液与各种材料不起或少起化学作用,以免变质失效。

(7)清洁度好和可流动性优良。液压油质量应纯净,不允许有沉淀,应尽量减少机械杂质、水份和灰尘等含量。

2避免油温过高

控制液压油的工作温度(系统最高温度不超过80℃,液压油箱内温度不超过60℃),油温过高会

加速液压油的氧化变质,油氧化变质生成的酸性物质对泵、马达等起腐蚀作用,配合表面产生热变形,增加磨,油温过高发热,液压油变质,密封圈硬化膨胀,使密封装置迅速老化变质,丧失密封性能。

这都会造成泄漏增加。所以应设计合理的高效的液压系统或设置冷却装置,增加液压油箱容积和散热面积,增加泄荷回路等使油液温度保持在60℃以下。

3合理选择密封件

液压系统的内泄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液压系统密封的设计和密封件的选择,在设计中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在设计和加工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影响泄漏的重要因素――密封沟槽的设计和加工。保证精度和合理的间隙。

(2)选择密封件时要考虑到液压油与密封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应按使用说明书或有关手册选用液压油和密封件的型式和材质,以解决相容性问题,延长密封件的使用寿命。

(3)用防尘圈、防护罩和橡胶套保护活塞杆,防止磨料、粉尘等杂质进入造成液压系统泄漏。

(4)尽量消除活塞杆和驱动轴密封件上的侧载荷。

4精细加工,提高装配质量

所有的液压元件及密封部件都有严格的尺寸公差、表面处理、表面光洁度及形位公差等要求。如果在制造过程中超差,例如:油缸的活塞半径、密封槽深度或宽度、装密封圈的孔尺寸超差或因加工问题而造成失圆、本身有毛刺或有洼点、镀铬脱落等,密封件就会有变形、划伤、压死或压不实等现象发生使其失去密封功能。在装配过程中,要防止液压油被污染,防止水和空气的混入,同时应杜绝野蛮操作,防止过度用力使零件产生变形,装配前应对零件进行仔细检查,保持各结合面的正常间隙。

5要合理操作、定期保养

操纵各液压阀、不宜过快、过猛,也不宜过于频繁地加大油门,以减轻液压冲击。要定期检测液压系统各检测点压力、流量、温度、防止液压系统长期在不正常压力、温度下工作。应根据使用说明书规定,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定期清洗或更换液压油滤芯,并每日检查液压油油位,不足时应及时补充。因油量不够或换油时造成系统中有空气,应根据使用说明书规定,怠速运转一定时间,操纵换向手柄,使液压缸往复运动数次或使液压马达运转一定时间,排除液压系统内空气。这样可减少液压系统磨损,防止内泄漏,并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

四、结束语

内泄漏的控制必须从设计、制造、装配与使用和管理等多方面加以综合控制,一旦发生泄漏,第一时间得确诊其原因,再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液压系统内泄漏。

上一篇:浅析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管理问题 下一篇:PE燃气管道焊接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