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26 08:52:24

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鉴赏感悟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文学素养 培养 途径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鉴赏感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关键在于阅读。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呢?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阐释:

1.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很难得以提升。浙江大学文学院王元骧教授曾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所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依赖于大量的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另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海量阅读是文学素养形成的必由之路,因此单纯地阅读语文书本上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规律、有计划地搞好课外阅读。

那么,一个学生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且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曾说过:“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章,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中外名著是语言的典范、世界文学思想的精华,因而也必将成为中小学生阅读的基本书目。然而阅读长篇名著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单纯依赖课堂完成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在晚上、周六、周日等课外时间阅读,每天坚持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并做好积累笔记。教师也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展示交流相结合,定期举办“名著阅读展示交流会”,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激发阅读兴趣。

2.调动情感体验,发现完善自我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因人而生成,人也因文学而生成。可以说文学是使人成为一个“人”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是使人能以“人”的态度与之建立起属“人”的主体间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实现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更好的、更成熟的人。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得越多,书就使我们和世界愈接近,生活之于我们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好。因为文学以审美的方式作用于读者的全身心、全人格,使人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情感,塑造自我的精神,进而成为更好的、更美的“人”。黑格尔也说,欣赏就是“在艺术里重新发现自己。”那么,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我情感体验之中:你喜欢这篇作品吗?作品写的感人吗?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呢?你有过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情感经历吗?你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等这样一系列问题就可以逐步引领学生由文学作品逐渐进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终极目的。

3.诵读古典诗词,作文锦上添花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若能大量诵读记忆,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专家曾指出,0-13岁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和家长应携手古典诗词,帮助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头脑中埋下诗词的种子,以诗词中蕴藏的浓浓深情拨动孩子的心弦,注入其灵魂,渗透进生命深处,让古典诗词在当代孩子的身上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笔者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还发现,有大量诗词积淀的孩子在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方面都比其他孩子更加优秀。可以说,一个孩子文学素养深厚与否,跟它背诵经典的质量与数量成正比。背诵多了,就可以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运用时才能如同从心里“流”出来,自然而又圆浑。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大量诵读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巧妙地运用古诗词进行写作训练,这不但能激活语言,彰显文化底蕴,还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典雅蕴藉,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笔者在“中考文化散文”的写作指导实践过程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诵读诗词之于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令其终身受益。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提升记忆和写作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打开阅读的视野,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获得其在人性、人情、人道方面的提升和完善。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于洪区光辉九年一贯制学校)

上一篇:基于人文理念的农村语文教师培训 下一篇:社团语言学习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