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下翻转课堂中小组学习凝聚力提升的研究

时间:2022-10-26 08:10:44

基于活动理论下翻转课堂中小组学习凝聚力提升的研究

摘 要:活动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是理解活动的有用框架,分析活动理论对于学生学习凝聚力的提高方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探讨活动理论下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展开,对于整个学习活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翻转课堂中学习活动的界定,特点等分析的基础上,以活动理论为指导,提出小组学习凝聚力的提升方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活动理论;小组学习

翻转课堂是目前国内外比较热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对知识传授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这种模式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是学习者自主积极建构自己知识经验及能力的过程,而经验和能力又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活动是获得经验和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

1翻转课堂

1.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1.2翻转课堂的几个特点:

1.2.1教学流程被颠倒,学习效率提升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将知识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给学生,而翻转课堂强调的是课下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回到课堂进行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便大大增加了,老师也节省了在课堂中的教授时间。

1.2.2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翻转式课堂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辅导答疑,疑难问题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强化、理解、记忆知识,并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的进程。

1.2.3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能力,互动性增强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灌输性的教学,有人形象的把学生和老师比喻成容器,学生是杯子,老师是壶。而翻转课堂更强调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在课前或者课下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去理解和消化知识,提出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老师便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互助学习,这样在课堂中教师并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

2小组学习凝聚力研究理论分析

活动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该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起点与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建立在相应活动上的,认为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在活动情景之外产生。活动行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同时又影响着环境的改变。从教育领域来看,学生的认知过程建立在活动上,在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建构,因此,要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必定要有一个好的活动来支撑着。活动系统包括六个要素:主体、客体、工具、分工、共同体和规则。

<E:\123456\速读・中旬201602\Image\QQ截图20160105155658.png>图一

互动媒体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强调的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凭借相应的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和客体通过相应的学习工具衍生的一种协作学习活动。

由上图可知,在活动系统中,主体,客体和工具是主要要素,构成了活动的大致框架。主体是指活动中的个体或小组,是整个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分析活动主体,可以作为活动策略和工具的选择依据。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学生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小组为主体。客体是主体操作的对象,想要改变的东西,也就是目标。教学中任何活动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并且在物理的和符号的、外部的和内部的中介工具支持下,客体被改造并换成结果。客体的变化即目标的变化可以为主体带来不同的相应的结果。工具是学生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所借助的中介媒体。工具也是支撑着活动进行的重要因素。共同体是学生所在的群体,对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学生来说共同体就是学生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小组。分工是为达到小组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由组长横向或纵向分配独立的小的活动任务。一个小组如何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该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体现了该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的氛围。规则是指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的规定、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潜在的社会规范、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3翻转课堂中小组学习凝聚力提升的方式

在分析了活动系统各要素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小组学习流程设计,用来提高小组学习的凝聚力。如图2 所示

<E:\123456\速读・中旬201602\Image\QQ截图20160105155708.png>

图二 小组学习流程设计

3.1确定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要分析活动系统,提高小组学习凝聚力,就要先明白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翻转课堂中学生在课下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设为学习目标,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所涉及的问题不同,目标的设定也较为复杂。通过目标的设定来确定小组的活动任务,从而进行相应的学习交流分析活动任务,根据学习者面对的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的综合程度,一般将学习任务分为三类: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

3.2主体的确立――建立小组

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涉及了很多问题,如小组的人数、分组的原则等。只有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小组人数的确定, 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一般以2~4人为最佳,因为这样能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并且也有利于小组内的管理与交流;分组的原则,翻转课堂中尽量必须个性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而个性不同的人在一起,能发挥各自的特长,也有利于任务的分工。

3.3小组活动流程设计

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每一个小组都要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即小组学习活动流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3.3.1规则制定,翻转课堂中的小组是由不同个性、带有不同问题的学习者组成的,只有制定一份公平的,普遍被接受的规则制度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规则包括成员间交流的时间和方式,具体的分工任务,任务达成的时间以及整个活动的进程规划等。

3.3.2角色认定,任务的分工。组内要将任务细分成若干个整体有关联但两两之间相互独立的小任务。然后根据每个人个性特征的不同,如学习能力,知识的储备量,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为其分配相应的小任务。

3.3.3进程规划,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针对相应的资料尝试解决问题。第二部分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阶段。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对所交流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第三部分为整合加工阶段。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于学习任务有了一定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对之前的观点进行整合加工。

3.3.4教师的指导作用。成功的课堂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解答必不可少。因为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能够给小组成员提供有用的资源和素材,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使小组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因而教师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具有主导地位。

4 翻转课堂使用的案列分析

对于翻转课堂中小组学习凝聚力的提升方式,现以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天平实验案例进行分析。此实验名为“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被测对象为巢湖市槐林镇槐林中心学校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每班各有40人。两个班的学生平均水平基本相同(使用试卷作为评判标准),实验时间都为一节课。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为参照班。

对于参照班级,任课教师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托盘天平若干、橡皮若干、一元硬币若干、烧杯若干、水。同时给出实验目的和任务,即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橡皮与硬币)和液体(水)的质量。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不加指导让学生自由分成十组,学生自己按照课本相关内容及要求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参与学生活动。

对于实验班级,学生已经在家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在实验开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每个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不同,将其分为十组,每组四个人。并且由组内成员选举一名有相关能力的学生做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整个实验的开展过程。首先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下,制定出普遍接受的规则,如:爱惜实验器材,不得故意损坏、丢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目的等。每个小组的组长将总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根据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分配给相应的组员,例如组员甲负责用托盘天平测量橡皮的质量,组员乙负责用托盘天平测量硬币的质量,组员丙负责用托盘天平测量10mL水的质量,组员丁负责对甲乙丙的测量结果绘制成表格,进行汇总。在分配任务后,小组成员经过交流讨论制定一份进程规划表,使整个实验能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下去。最后,通过完成相应实验与组员间的交流讨论,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实验器材和相应的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实验的难点进行讲解分析。

5总结

活动理论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来描述小组学习活动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翻转课堂中包含了活动理论的一些思想,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其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小组学习凝聚力又是小组学习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人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提升小组学习凝聚力的方式,如制定规则,角色认定,任务分工,进程规划等。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

[2] 王颖,刘燕.活动理论与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再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3(3):12-14.

[3] 乔纳森.兰德.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提高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工作质量的探讨 下一篇:核工业研究生部在校研究生网络行为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