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的渗透

时间:2022-10-26 07:23:59

浅议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的渗透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思维的启蒙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正确地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一生都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87-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人民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我作为一位在基层工作了许多年的语文教师,结合新形势对于语文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有自己的一番认识,于此特撰文指出,用以和广大同人进行取长补短!

1.应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

2.在语文课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也便于为其它学科教育打好基础

应该肯定,我们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金钱、乃至手中的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高一级的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大学的一些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的先天不足。也因为语文程度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3.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2 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古人所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3 教学相长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要想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教学相长这种目标,就必须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3.1 师生互动的原则。要建立主体性原则、平等对话原则、尊重差异原则和反馈性原则。其次要组建利于协作互动的学习小组。

3.3.2 合作学习原则。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异质分组、确定小组规模、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和座位编排方式构建科学小组。

3.3.3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要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还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消极情绪,要始终热情、饱满、积极地面对学生,成为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

4.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知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知识,是检验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和语文相关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语文知识。首先,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让家庭的语文课堂发挥了意想不到的语文教学效果。其次,联系班级生活学习语文。班级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舞台,可以多设计一些生生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增强合作学习能力。另外,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到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周刊》 2012.31期 崔温习

上一篇:浅谈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课程一体化教学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体育课如何给学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