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师的情怀

时间:2022-10-26 06:20:43

论大学教师的情怀

摘 要:大学教师的情怀,是在从事科研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知识、学生和社会所特有的感情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行为。大学教师所具有的情怀及基于此所形成的教育活动,都将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大学教师的情怀可以概括为“爱自己”、“爱他人”和“爱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爱自己”体现为从自身的角度做到增进学识、纯静心灵和强化奉献,以达到内外兼修而提升自我,“爱他人”体现为从学生的角度做到正确定位、以“研”促“教”和生活关怀,以通过德能并育来培养英才,“爱社会”则体现为从社会的角度做到成就小家、人文关怀和建设国家,以做到家国皆忧并关爱社会。

关键词:大学教师;情怀;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38 -03

所谓情怀,即是指一种高尚的心境、高雅的情趣和宽广的胸怀。大学教师的情怀,则是指在从事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知识、学生和社会所特有的感情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态度和行为。大学教师的情怀培养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在收入和地位偏低的现实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逃避甚至摒弃了对这一素养的秉承,情怀的“重启”与“重塑”因而更为迫切;更是因为教师情怀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推动知识文化的创新,因而对于新形势下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以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文化技术的创新而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主导性的推动作用(Romer,1990;Barro,2001),因此,它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毋庸置疑,大学教师所具有的情怀,以及基于此所形成的教育活动,都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教师应该具备什么以及如何培养情怀?我们认为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做到内外兼修以提升自我,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做到德能并育以培养英才,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做到家国皆忧以关爱社会。

一、内外兼修,提升自我

大学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养是其从事一切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大学教师所具备的情怀里应该首先做到“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教师才能够在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纯粹自己的目标、静化自己的心灵以及强化奉献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第一,增进学识。如果说大学教师的素养是其从事一切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其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的知识范围越广泛,其视野就越开阔;知识层次越丰富,其思维就越发散;知识水平越高深,其逻辑就越严谨。以丰实自我和传承知识为导向,依据知识的分类,大学教师在增进学识的过程中,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应了解专业之外的交叉知识,以在学科交叉与融合中不断地开阔自身的视野;既应掌握精深晦涩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应跟踪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前沿热点,又应通晓丰富多彩的实践知识,特别是应把握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时事形势,以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中不断地增强把握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提升分析问题的学术性;既应掌握与中国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知识,又应学习国外的人文科技知识,以在会通中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国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综合来看,知识的学习和增进,能够在为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多样的理论工具和现实话题的同时,也能为其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论证方法和案例素材。因此,就情怀而言,大学教师知识增进的过程“本身”即意味着其对知识的渴求、对职业的认同和对事业的热爱;一种关爱自己和提升自我的教师情怀,应首先具备一种注重知识学习和思维更新的“上进”情结。

第二,纯静心灵。大学教师在从事科研和教学的过程中,应“纯化”自身的职业目标和“静化”自身的日常心灵。所谓目标的“纯化”,就是要认定传承和创新知识的单一目标,担当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重要使命,在学术研究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储备,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矢志不渝,终身不悔;所谓心灵的“静化”,就是要抵制住纷繁世界的杂念诱惑,承受起教师职业的清冷寂寞,在学术研究中不断修炼自身的品性素养,在教育学生中坚持做到心灵的无私忘我,心无旁骛,淡泊宁静。大学教师之所以应该拥有心灵纯静的情怀,是因为在商品服务越来越丰富、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的情况下,大学教师所获得的收入待遇和社会认同却越来越低下,这一不对等的现象使得一些大学教师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而不得不在从事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另谋出路,或是“出仕”,或是“从商”,或是“走穴”;或是邀“功”,或是搏“名”,或是图“利”。应当澄清的是,我们并不否认大学教师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同时我们也鼓励在不影响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付出更多的劳动来过上更为体面的生活;但是,若将更多时间的和精力付之于众多有悖于教师职业目标的社会兼职中,则毫无疑问必将带来其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一种心灵纯静的教师情怀,显然与此大有不同。

第三,强化奉献。大学教师,从其成为“老师”这个称呼开始,就注定了从事着一种奉献而非索取的职业。尽管我们强调教师情怀中“爱自己”的重要性,但它只是在作为一切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基础时才具有其重要意义。而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本质,即是一种具有奉献特质的利他活动。大学教师守住寂寞从事研究,是为了将创新性知识更好地传给后代;不厌其烦地讲解知识,是为了将经典性知识更好地教给学生;甘耐清冷建言献策,是为了将有效性对策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教师情怀中的奉献精神,即是要奉献给知识、奉献给学生和奉献给社会。其中,奉献给知识,即是要投入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创新和传承知识,以使人类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文明程度越来越发达;奉献给学生,即是要不计个人得失和不图利益回报,以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为第一目标,全心全意将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无怨无悔地将情感不偏不倚地投射给学生,以使学生的人格越来越健全;奉献给社会,即是要不为利益集团代言,不为强权政治妥协,将毕生所学为更广大的底层民众服务,以切实促进国家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综合来看,大学教师知识的增进和心灵的纯静是“爱自己”的基础,而奉献精神的强化则是“爱自己”的升华。

二、德能并育,培养英才

教师的首要职责应该是在提升自我的基础上教授知识和传递道德,职责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因此,大学教师所具备的情怀里应该做到“爱他人”。只有“爱他人”,才能在日常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真正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方法和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德能兼备的社会英才。

第一,正确定位。具有特殊情怀的大学教师,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应该培养怎样的学生?对这一问题具有探索兴趣的教师,明显与不具情怀的教师相比,更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学生的学识功底和个性禀赋,去寻找培养学生的方式和方法,以使学生成为教师心中应该成为的那一类人才。我们认同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坚持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兼顾的价值观(胡建华,2005),以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独立且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所谓个人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就是将高等教育利于个人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和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以达到完善个性之目的;所谓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则是兼顾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本位是基础,只有在依据高等教育目的和一般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王盛水,2010),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学生的社会价值。其实,在个人本位价值观下所培养的综合素养俱佳的学生,其主观上和客观上均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社会价值。因此,大学教师“爱他人”的情怀,应该促进他人的自身发展和培养他人的社会价值。

第二,以“研”促“教”。培养德能兼备的社会英才不仅应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知识,更应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精神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学”。而实现这一目标,应坚持研究导向式的教学。所谓研究导向式的教学,即是以专题或问题的方式,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教学理念的意义在于能够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独立人格。坚持研究导向式的教学,就是应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应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数据和证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符合逻辑的论证;应指导学生挖掘论证过程中的现象和“故事”,并据此进行符合专业理论和学科知识的有效解释;应指导学生提炼相关的结论和理论,并据此结合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地,坚持研究导向式的教学的更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使学生在辨析、提出和解决真正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其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和信仰科学的社会英才。毫无疑问,坚持研究导向式教学的大学教师,其本身应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本身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大学教师情怀中的研究导向,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人格提升和社会奉献相融合的现实表达。

第三,生活关怀。大学教师情怀中的“爱他人”更多地体现为“爱学生”,不仅体现在其对学生学业的指导和品德的培养,还体现在其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因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方式。如果说学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处世能力的关键手段,那么生活关怀则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可以认为,学业指导提升了学生的“高度”,而生活关怀则增加了学生的“热度”。老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心,会使学生更加努力;老师对学生生活状态的关心,会使学生更加温情;老师对学生生活困难的帮助,会使学生更加感恩。因此,生活关怀及其“本身”是健全学生人格使其德能兼备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大学教师情怀中的“爱学生”,应体现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听课状态,并用眼神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应在课间主动询问任何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并获知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和苦恼。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苦恼,应适时地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以使学生从内心里热爱老师,从感情上接近教师,进而对教师所承担的课程和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教师的人格及其影响力生发崇敬之情(李子联,2014)。从这一层面来说,教师是以自身所具备的“爱学生”的情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这一博爱包容的优秀品德,会因学生对教师的感恩和崇敬,而不断地传承和延续下去。不过,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应把握在“亦师亦友”的适度范围内,超此法度,则有悖于教师情怀。

三、家国皆忧,关爱社会

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常人”,他应该“爱自己”及身边的家人,应该为家人创造一份体面的生活。但是,大学教师因其对知识的传承和创造,而注定了其应该承担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社会使命,因此,大学教师所具备的情怀,应是一种“小家”与“大家”兼顾的“爱社会”的情怀。

第一,成就小家。大学教师提升自我和奉献他人的特殊情怀,并不意味着应“毫无情意”地忽略家人,并不意味着应让家人也过上一种孤苦清冷的贫穷生活,而应在坚持自身理想和担当重要使命的过程中,让家人也能够或者首先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一种富有质量的生活、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大学教师对这样一种生活的创造,应是通过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所达成的。通过合理的时间分配,大学教师应该有足够的陪同家人一起生活和成长的时间,这不仅能够放松自身的身心,更能让家人感知到教师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通过合理的精力分配,大学教师应该在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余,投入应有的精力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以使家人能够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提高生活情趣以使家人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不过,在保证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前提下投入额外的精力去获得更高的收入,是以体制内大学教师收入水平和社会认同下降为背景的。在一种认同度较高的社会,大学教师能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即已满足了现实生活的较高需求。应当要提及的是,在很多时候,理想与现实的同时达成,会在时间和精力分配的过程中形成矛盾。极有可能的是,成就小家的现实追求,会耗去追求理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克服或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应分清不同的主次并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是在两者并举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休息和休闲时间来实现学术理想和家庭现实的协调统一。

第二,人文关怀。从本质上来说,一切知识都是为促进人的发展而创造,一切研究都是以解决人所面临的问题而开展,因此,一切情怀也都只能是因与人的关联而兴起。大学教师所具备的情怀,应该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惟其如此,知识的学习才有动力,知识的传承才有使命,知识的创新才有指向。我们所指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一种关注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心感受,既关注人从外界获得生存资源的能力,又关注人与人之间获得生存资源的差异,因此诸如贫穷问题、分配问题和健康问题等都是人文关怀的基本范畴;应该是一种关注人类发展现象和命运走向的情感表达,既关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出现的特殊制度现象,又关注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素,因此诸如习俗文化、性格禀赋和精神意识等也都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而非科学精神,不是因为我们忽视科学精神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而是从本质上来说科学精神的指向也都最终被涵盖在人文关怀的对象范畴内。因此,不管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都应毫无疑义地形成和培养自身的人文关怀精神,都应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的相关问题,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并“乐此不疲”“孜孜以求”。

第三,建设国家。国家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集聚和共同生活所产生的关系形式。从逻辑上来讲,人民富足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但是,国家富强也将反过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任何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人文关怀行为,都应不可避免地将其行动指向于国家这一具体的集体形式中。大学教师对于促进国家发展的意义,即在于借助自身的专业知识,从事问题导向式的研究以解决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和约束,从事研究导向式的教学以为国家发展培育更多的德能兼备的社会英才。而大学教师情怀中所应具备的“爱国家”之情怀,则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对国家以及身处其中的人民怀有特殊的感情,既批判性地发现和指出国家发展中的各类根本性问题,又包容性地看待和吸纳不同主体间的观点差异和行为不同,更建设性地提供和呈现促进国家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不可否认,在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孜孜以求”为国家所做出的奉献,会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于所获得的收入待遇和社会认同不升反降。但是,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制度激励失效的问题。以长久计,大学教师更应在指出并包容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Barro R.J.,2001,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 12-17.

[2]Romer P.,1990,“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 2-37.

[3]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5-9.

[4]李子联.论教师角色在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的作用[J].市场周刊,2014:(11):109-111.

[5]王盛水.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21-23.

上一篇:OA系统流程分叉问题研究 下一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顺:“一辈子只想干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