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条件概率教学

时间:2022-10-26 06:13:36

试谈条件概率教学

摘 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条件概率P(A|B)的概念、计算多以整体的面貌呈现,其结果是学生感到概念抽象,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对条件概率内涵中诸要素进行了分层、细化,对于计算则从古典概型入手,还归条件概率的本源,给出直接计算法,尔后再过渡到一般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加以有计划、分步骤地灌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活动有了抓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条件概率;要素;特征;正例;反例

条件概率是概率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执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条件概率”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遇到实际问题一做就错。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条件概率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结合条件概率的正例,让学生充分领略概念内涵中各要素的不同特征,形成关于条件概率的初步认识

条件概率的定义:设A和B为同一概率空间的两个随机事件,则在已知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称为已知B发生的条件下A发生的条件概率,简称为A关于B的条件概率,记作P(A|B)。

条件概率P(A|B)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三个要素:一个是事件A,另一个是事件B,还有一个是条件关系,三者不可或缺。事件A的特征,在于它的随机性。事件B的特征,在于它的确定性,B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不再是随机事件。而条件关系的特征,在于其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许多场合它是由一个显明的条件结构表示的,如“已知……的条件下,求……的概率”等,而在另一些场合中,它却不是用显明的条件结构表示的。

对于条件概率内涵各个要素的相应特征,教师应结合实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渗透,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例1.随机抛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试解答下列问题:

(1)求掷出的点数不超过3的概率;(2)已知掷出了偶数点,求掷出的点数不超过3的概率。

在例1(2)的条件概率P(A|B)中,A是随机事件;B是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这里有很明显的标志:“已知掷出了偶数点”;而条件关系具有一种显明的条件结构:“已知……发生,求……的概率”。在这三个要素中,事件B是关键的核心的要素,其本质特征是“已经发生”,这一点应当充分强调,务必使大家都能够认识到。另外,符号A|B表示在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也发生这一随机事件,n(A|B)表示事件A|B中的样本点数。

例2.某一天甲、乙、丙三人得到一张电影票,他们商定按甲乙丙的顺序抽签确定这张电影票的得主。

(1)已知乙抽到了电影票,求甲抽到电影票的概率;

(2)已知丙没有抽到电影票,求甲抽到电影票的概率。

例2(1)的条件关系具有显明的条件结构:“已知……,求……的概率”。在这种显明的条件关系中,其条件事件可以是形式上的条件。在例2(1)中,由于事件B是在事件A之后发生的,故事件B发生与否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影响事件A的发生,故B与A的条件关系只是形式上的条件关系。值得指出,这种条件概率有实际用处,如公安破案中。在例2(2)中,■与A的条件关系也是如此。我们注意到,在例2(1)和(2)中算得的甲抽到电影票的概率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完全是由于观察者得到的信息不同所致。

紧接着,我们应当引入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如果P(A)>0,则P(A|B)=■。

证明:对于条件概率的一般情形做出证明并不容易,这里只对古典概型的情形给出证明。设试验E的样本空间是Ω。在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B成为新的样本空间,且B的样本点具有等可能性。我们借助韦恩图可以看出:n(A|B)=n(AB)。于是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有P(A|B)=■=■=■=■。

这样就得到了计算条件概率的第二计算方法:公式法。实现了由条件概率向无条件概率的第二次过渡。

二、结合条件概率的反例,对概念的要素再作具体界定,即所谓概念内涵的“深加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概念的细节,加深对条件概率的认识

例1.甲、乙两人共同加工100个零件,甲加工60个,正品55个,乙加工40个,正品30个,从中任取1件。求:(1)取到的是正品的概率;(2)取到的是甲生产的正品的概率。

即事件“取到的是甲生产的正品”发生,当且仅当事件“取到的是甲生产的产品”和“取到的是正品”都发生,故任取1件产品,取到的是甲生产的正品的概率为P(AB)=■=0.55。

例2.在一个盒子中有大小一样的20个球,其中有10个红球、10个白球。某人无放回地依次从中摸出2个球,求第1次摸出红球后,第2次摸出白球的概率。

即事件“第1次摸出红球后,第2次摸出白球”发生,当且仅当事件“第一次摸出红球”和“第二次摸出白球”都发生,故其概率为P(A|B)=P(A)P(B|A)=■×■=■=0.2632。

三、通过条件概率的变式练习和对“疑似条件概率”的纠错练习,巩固对条件概率的认识

引入条件概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已知信息的充分利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计算条件概率;二是以现有的条件概率为基础计算更加复杂的概率。为了巩固对条件概率的这些认识成果,应适当做一些相应的变式练习,但也应控制好难度。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剖析,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四、通过对概念本质特征的再挖掘,进一步提高对条件概率的认识水平

值得指出:在条件概率P(A|B)的定义中,还得规定P(B)>0。这表面上看起来是条件概率P(A|B)的计算公式P(A|B)=■的要求。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我们得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A与B独立”和“A与B不独立”。为了规避这种矛盾,必须在条件概率P(A|B)的定义中限定P(B)>0。关于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明白,但在教学时则应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把握好分寸。

在条件概率P(A|B)内涵的诸要素中,事件B是核心要素。“已经发生”,是事件B的本质特征。事件B的这一本质特征,正是我们开启条件概率神秘大门的金钥匙。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把

握它。

参考文献:

[1]金天寿.对事件独立性的再认识[J].数学通报,2012.

[2]杨义群.初等概率教学中定义条件概率的二个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1984.

[3]杨志文.一道例题教学的困惑谈条件概率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

(作者单位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上一篇:浅论高中有机化学含氧官能团性质教学 下一篇:浅谈政治教师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