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6 04:36:07

2000―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综述

摘 要: 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中,语音实验室的外语教学不仅论文篇目有较大增加,而且呈现出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看待现代教学传媒、以学习为主和注重高新软件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倾向。加强对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思考与探索,有利于准确把握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语音室的使用效果和外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 状况 特点

自2000―2009年的十年中,现代教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语音实验室应用软件开发迅速,推广力度加大,语音室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的应用能力、管理水平均有很大提高,对语音室教学与管理的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围绕课件制作、情境创设、主体互动、知识演替、教学调控等方面展开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我们以cnki网为论文主要来源,对十年来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的状况、特点作出检视、归结,疏漏和谬误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一、十年来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的状况

根据中国知网即cnki网的信息来源,在2000―2009年的十年中,共发表直接命名为“语音室教学”的有50篇(一篇论述汉语语音室教学的除外),而从“语音室学习”角度进行探索的有5篇①。总体上看,近五年的文章多于前五年的;高校发表的论文多于中小学的。

(一)近五年的论文较多

55篇文章中,前五年的只有杨润勇的《利用语音室进行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2001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第八期),孔新役的《大学公共外语教学专用语音室最佳类型探析》(2002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期),蒋果君的《论英语教学中语音室功能的凸现》(2003年《高教论坛》第三期),张琴的《多媒体网络数字语音室:语言教学的趋势和挑战》(2003年《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李晓梅的《高校图书馆语音室如何更好地辅助外语教学》(2004年《津图学刊》第四期)等9篇。其余46篇全部是2005年以后的论文。

(二)高校的论文较多

在55篇文章中,中小学教师所写的仅有5篇。这五篇中以小学语音室外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有王信华的《发挥语音室功能,提高教学效率》(2000年《山东教育科研》综合第二期),刘学娟的《发挥语音室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2009年《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第十三期);以中学的语音室外语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有杨润勇的《利用语音室进行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2001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第八期),范培国的《优化语音室教学功能,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说水平》(2008年《新西部》第七期),徐碧慧的《让课堂响起来――合理利用英语语音室,促进英语教学》(2008年《教育前沿・理论版》第七期)。其余50篇全部是高校教学论文。

二、十年来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的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状况”可以明显看出,前五年和后五年,中小学和高校之间论文的写作数量有很大差异,存在失衡情况。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以前杂志少,没有给研究者提供较多的机会;在职评、考核不像目前对论文写作有具体的和更高的要求;在思想上现在也比过去对教学研究更加重视;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不及高校教师,而高校教师也少有关注中小学语音室外语教学的。当然,十年来语音室外语教学研究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具有一些新特点。

(一)理性看待现代传媒

从发文可以看出,稍微在前的文章,大多是以怎样发挥语音室优势、充分利用这一有效教育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而对使用语音室有什么不利的因素很少谈到。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避害趋利地看待、使用语音室的外语教学论文。比如郭凤霞的《浅谈语音室在英语教学中的局限》(2009年《现代企业教育》第二十期),吴惠敏的《试论高校多媒体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利弊与对策》(2009年《中国现代教育装备》第十一期)等文章就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语音室这一现代教学传媒,力争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这是语音室教学的一大进步。

(二)以学为主渐成趋势

以学为主是教学改革的鲜明特征。这是以三喻文化共存[1]、文化传播技术革新逐渐消解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科学情境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的必然产物。这在多媒体语音室外语教学中多有体现。明显的情况是,探索语音室外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文越来越多。其中李清华的《基于网络的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2006年《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五期),鲁凌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实证研究》(2007年《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六期)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曹蔓的《专业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角色――建构语音室环境下“Portofolio”自主学习模式》(《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四期)也是这方面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三)注重高新软件技术应用效果

语音室软件技术的更新是较快的。对于语音室软件技术的应用及其教学效果,上面提及的论文多有表现。如曹蔓推行的就是“华育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文是基于网络支撑的教学策略研究,如李清华的《基于网络的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相关的课件制作有其特殊性,因为这种课件文本即超文本能够更加有效地收集、存储、整合离散信息,建立并表现所得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而言,即整合功能强,提供信息量大;学生所见所闻不是简单的声音“复制”和资料堆砌,而是关联度很高的信息;不同类型的纵横向的链接使文本画面具有动感、质感、乐感,从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理想平台。当然,语音室课堂教学在这方面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以上所分析的是基于cnki网信息来源的题为“语音室外语教学(学习)”的论文。实际上,研究语音室外语教学的论文有很多,结合软件开发、应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论文更多。

注释:

①本文讨论的主要是2000―2009年录入cnki网直接冠名“语音室外语教学(学习)”的文章。实际上,这十年仅cnki网涉及“语音室外语教学”以及管理的、软件应用的文章在千篇以上。考虑到论题和篇幅,其他不再论及。

参考文献:

[1]柳士彬,杨启亮.“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J].教育评论,1996,(1).

上一篇: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下一篇:浅析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