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MRI

时间:2022-10-25 11:57:20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MRI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和MRI检查分析,进步明确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病因、分型以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腔隙性脑梗塞诊治的认识,以便更好的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MRI检查结果。

结果:腔隙性脑梗塞分布在脑深部的位置,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区及脑干等。较多病例为多发性病灶,病灶发生在脑内的重要的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

结论: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脑室周围病灶的检出率,尤其是发现脑干、颅底、颅顶的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8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66-01

腔隙性脑梗塞是来自于大脑动脉深穿支的闭塞,主要分布在大脑深部,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形式样,给诊断带来困难。MRI对检测腔隙性脑梗塞病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为进一步了解临床表现及MRI的关系,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本文对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集的98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发病年龄、发病前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TIA发作病史进行分类统计,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8例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40~83岁,平均68.5岁。临床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无力、言语不清、偏瘫、晕厥、感觉障碍、视物模糊、记忆力减退、运动失调、意识障碍、腱反射活跃和病理反射阳性等。其中纯感觉性12例,纯运动性轻偏瘫及其变异性18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15例,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12例,感觉运动性15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56例,脑动脉硬化32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0例。TIA3例。

1.2方法。MRI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T1,T2加权像及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层厚8mm,间距9mm,患者均未行增强扫描。

2结果

2.1腔隙性病灶的MRI表现及病灶分布情况。腔隙性梗塞灶大多分布在大脑深部的位置。基底节病灶最多,占56%。MRI检查发现40例病人为单发病灶,其余为2个以上的病灶,最多达10个。病灶直径3~15mm。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者的病灶多位于基底节,侧脑室旁或颞叶,且病灶范围比较小。

2.2MR与CT检查的比较。13例在MR扫描前的近期做了CT检查,其中有6例CT结果未发现病灶,7例病灶检出分别于放射冠区8个、基底节区5个、丘脑区1个、内囊区3个。而13例病人的MR检查共检出41个病灶,小脑的2个病灶、脑干的5个病灶无1例被CT检出。

3讨论

3.1腔隙性脑梗塞的MR表现。腔隙性脑梗塞是大脑动脉深穿支微小血管闭塞的结果,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支及基底动脉的正中旁支,这些小动脉分别直径约100~500μm范围,无分支血管与末梢吻合[1]。因此梗塞灶大多分布在特殊的大脑深部,主要包括放射冠、基底节、内囊、丘脑及脑干。本文98例病人总数量481个梗塞灶,53.6%位于放射冠、27.5%位于基底节区、11.4%位于内囊、4.7%位于基丘脑基、2.8%位于脑干。本文资料分析显示,小脑、脑干病灶的检出率MRI优于CT。由于MRI的组织对比度好,且可三维显像、准确定位,特别是对脑干及小脑的诊断阳性率不向CT那样伪差大,故远高于CT。MRI是目前认为显示腔隙性脑梗塞的最佳方法。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研究发现,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具有以下优势:①可以早期显示病灶,有文献报道[2]在CT显示低密度影之前1周,MRI即可发现长T1和长T2腔隙灶,T2加权像更为敏感,呈卵圆形、星形或裂隙形;②分辨率高,能显示更多的病灶;③图像无骨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可以清晰显示脑干等部位的微小病灶;④可以横断、矢状和冠状面扫描,使病灶定位更精确。

总之,MRI可以早期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提高对脑室周围、脑干和颅底等部位病灶的检出率,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3.2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理基础。腔隙性脑梗塞在脑卒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年龄和高血压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而冠心病、糖尿病、反复的TIA发作及脂代谢异常也是不容忽视的发病因素。它的预后取决于病灶的部位和大小。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长期高血压引起分支血管的脂质透明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及粟粒状动脉瘤形成。本文病例患有高血压病人数占53.1%,可以支持这一论点。腔隙性脑梗塞发生在脑内的重要的功能位置,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纯性一侧运动性轻瘫,其他体征有单纯性一侧感觉障碍,运动/感觉联合障碍,偏侧的共济运动失调以及脑干梗塞的交叉性神经功能损害表现。有些老年人病例,无任何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在健康体检时MR显示了他们大脑深部腔隙性梗塞病灶,尤其在两侧放射冠白质区居多。一般认为弥漫性血流减少是一个早期继发性神经病理过程。在正常成年人血流在皮质的灌注量3倍于深部白质,后者依赖相对稀小的、长而细的穿支动脉。有血压变化或脑内微血管疾病者,弥漫性脑血流减少,首先影响到大脑深部白质,引起缺血性改变[3]。大脑深部白质区腔隙性脑梗塞灶在健康的老年人中很常见。通过对本组资料分析认识到,对长期患高血压的老年人,不论临床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均应进行头颅MRI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腔隙性脑梗塞,及时做出临床诊治,针对病因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Brown JJ,Hesselink JR,Rothrock JF.MR and CT of lacunar infarcts.AJR,1988,151:367-372

[2]隋帮森,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83

[3]Ferbert A,Busse D,Thron A.Microinfarction in classic migraine A stud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Stroke,1991,22(8):1010-1014

上一篇:肠道菌群与儿童免疫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