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时间:2022-08-30 09:53:57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通过对孤立性纤维肿瘤的临床症状、病例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孤立性纤维肿瘤的认识。

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被确诊为孤立性纤维肿瘤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24例患者对比观察,其中行CT检查的有20例,平扫和常规增强的有12例,平扫和三期增强的有6例,单纯平扫的有4例,MR平扫和增强的有9例(其中有2例为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24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发生于患者全身不同部位,胸壁12例,肺部、胰腺、背部、纵膈、鼻腔、右大腿、眼眶、左上肢各1例,颈部4例。为组织学恶性的有6例,其范围大于10厘米的有5例。CT影像显示有:多数轮廓分页12例,多边界清楚11例,肿瘤多以实性为主8例,肿瘤边缘伴有钙化现象且形状为斑点或短弧形的有4例。18例增强患者的肿瘤均有不均匀强化,平扫且三期强化的6例患者都出现持续强化。MRI结果为:肿瘤轮廓为多分页的有8例,多边界清楚的有6例,肿瘤物质为实性的有8例。根据T2W1结果,患者的肿瘤实质均有低信号夹杂且有不均匀强化现象,动态增强扫描的2例患者均呈早期并持续强化。

结论:从其发病部位上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发病部位较广泛,其患病人群多集中在老龄患者(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患者的肿瘤多为实性,,影像学表现差别较小,其确诊依据多为患者疾病病理特点。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RI体层摄影术病理特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02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22-01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常发生于胸膜,病理形态较多,较易与梭形细胞肿瘤混合的,少见的间叶性肿瘤[1]。临床上免疫组化是常用的诊断和鉴别手段[2]。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我院的24例被确诊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影像学、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的总结,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相关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被确诊为孤立性纤维肿瘤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龄为45-78岁之间,平均为58.2±2.4岁,50岁以上的患者有20例(83.33%)。在患者手术切除后对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1.2一般方法。20例患者进行CT检查,平扫和常规增强的有12例,平扫和三期增强的有6例,单纯平扫的有4例。增强扫描的患者均进行肘前静脉碘海醇团注。MR平扫和增强的有9例,其中有2例为动态增强扫描,其扫描序列为:SE-T1W1,TSE-T2W1,T1W1脂肪饱和,T2W1脂肪饱和。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

2结果

2.1病灶。胸壁12例,肺部、胰腺、背部、纵膈、鼻腔、右大腿、眼眶、左上肢各1例,颈部4例,其中最大的长度为16厘米,处于患者盆腔部位,最小的长度为3厘米处于患者鼻腔。为组织学恶性的有6例,肿瘤部位为胰腺、左上肢、胸壁、右大腿,4例长度均在13厘米以上。

2.2影像学表现。

2.2.1CT影像。多数轮廓分页12例,多边界清楚11例,肿瘤多以实性为主8例,呈囊实性的有10例,2例为囊性(胰腺、肺部),另有4例难以通过平扫得出结果。经平扫发现肿瘤为实质的其表现为肌肉样密度,15例密度不均,5例密度均匀。肿瘤边缘伴有钙化现象且形状为斑点或短弧形的有4例。18例增强患者的肿瘤均有不均匀强化,平扫且三期强化的6例患者都出现持续强化。

2.2.2MRI影像表现。肿瘤轮廓为多分页的有8例,多边界清楚的有6例,边界不清楚的有1例,2例为恶性肿瘤,肿瘤物质为实性的有8例,另有1例为囊实性。根据T2W1结果,患者的肿瘤实质均有低信号夹杂且有不均匀强化现象,其中有2例为高信号含低信号,4例为低信号含高信号,3例为高信号含低信号并有多发囊变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的2例患者均呈早期并持续强化。

3结论

3.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症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其显微镜下结构为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生长排列方式并没有固定结构,存在富细胞区和少细胞区,其患病部位常有粘液样变性、坏死和出血症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细胞起源在目前被认为是原始间充质干细胞。该疾病多为单发,多发的情况较为少见,胸膜是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而口腔、颈部、鼻腔等头颈部位也较常见,肺部、胰腺等部位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较为罕见。本次试验中,发病部位处于胸膜的有12例,占据比例为50%,其次为头颈部,符合一般规律,因此可以推断为浆膜组织是该疾病的多发区。从临床上讲,肿瘤是否可以完全切除是该疾病预后的重要标准,其复发率能够在完全切除后得到降低。

3.2影像学表现。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为边界清晰者较多,轮廓呈分叶状者较多,实质多为肌肉样密度[3]。肿瘤实质的低密度区与硬化的少细胞区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认为,胶原纤维对低密度区的形状有着决定作用[4]。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囊性肿瘤较为少见,本组试验中也仅出现3例。患者肿瘤内的黏液样变、胶原纤维组织硬化区、细胞丰富区与缺乏区的比例和出血等共同作用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T2W1信号,导致其多样性,其中,细胞丰富区的信号稍高,黏液样变的信号高(也可由囊边或坏死导致),胶原纤维丰富区的信号低,等信号则代表细胞未完全硬化并较为缺乏,同时其胶原纤维较丰富。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研究多依靠CT检查,MRI成像技术的研究参与度较小。

综上所述,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诊断需要根据其病理特征,MRI影响仅能反映其病理成分,同时,可切除性是该疾病的重要预后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坚,朱雄增.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8-124

[2]余长亮,余永强,张诚,等.下肢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表现(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06):541―544

[3]陆明,郭德玉,王健.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和病理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01):128―131

[4]李建鹏,谢传淼,张嵘,等.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2010(05):363―367

上一篇:酢浆草对a―萘异硫氰酸酯所致小鼠肝损伤的干预... 下一篇:罗格列酮体外抗结肠癌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