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

时间:2022-10-25 11:51:23

解读《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

摘 要:在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讲述了知识分子小林的故事,豆腐作为这个故事的开端,在整个小说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豆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将不同事件连缀成线起着线索作用,豆腐也因为其自身的内涵,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豆腐的变质象征的也是人的变质。通过豆腐传达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生活的灰色精神状态。

关键词:一地鸡毛;豆腐;变质;小林

《一地鸡毛》是新写实主义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它描写社会底层知识精英的日常生活,而不管知识精英的学生时代里有多少诗意的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却终究是离不开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这些日常性的生活。在《一地鸡毛》中几乎没有与社会性事件关系密切的事情,它主要着眼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一地鸡毛》从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开始写起,然后再写到上班迟到,老婆生气,保姆的斤斤计较,老婆想要调动单位,老家来人,孩子看病,辞退保姆,老婆单位通班车,孩子入托,买白菜,帮小李白卖鸭脖子,瘸腿老头求助以及送礼。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的琐碎事件占据了个体的生活中心,豆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将不同事件连缀成线起着线索作用,对豆腐的描写也超出了它们自身的内涵,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

一、豆腐的线索作用

在小说的开头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由豆腐变馊这件事开始,讲述了许多后续的很多事件,例如保姆的无动于衷和不尽责,小林老婆和小林因为豆腐的争吵。这些几乎都是由这块馊了的豆腐开始的。宋剑华在评论《一地鸡毛》时曾说:“我向来主张读懂一部作品,理解文本中所出现的第一个‘意象’,是把握作家创作思路的重要前提;因为作家既然去人为地设定这一意象,并有意将其放在篇首的显赫地位,那么它就一定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这开头的一句话而且是单独成段,是个故事叙事的中心线索,应该说后续展开的所有事件和人物,几乎都与那斤变了味的“豆腐”,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一)豆腐和国家体制

首先开头写“一斤豆腐有五块,二两一块,这是公家副食店卖的。个体户的豆腐一斤一块,水分大,发稀,锅里炒不成团”,这里的豆腐有公家和个体户之分,豆腐就已经有了出身的分别了,何况是人呢?同时,借这个豆腐价钱和质量来为后文小林赶早排队去买豆腐埋下了伏笔。这里还有个隐性的伏笔,那就是公家的豆腐是有价无市,但相比之下同为国家体制内的小林就活得没有那么如意了。在后文中,作为“国家干部”的小林反而不如作为个体户的小李白活得滋润,这人与物的异化早在开头就埋下了伏笔,“豆腐”与人的相互印证也深刻地反应了现实社会的无奈。

(二)豆腐和保姆

小林将豆腐没有放在冰箱里,而小林家的保姆也没有放进去,反而一股脑把责任推给了小林。热天里豆腐不放进冰箱的话容易坏,这个事实作为保姆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但她却一点都不心疼,对于小林老婆的指责也不买账。本来保姆的职责就是料理好家中的生活事务,但她却对自己没有把豆腐放进冰箱里这样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推给了小林。从这样一件小事中,足以看出保姆的挑剔失职。文中写到:“保姆因嫌小林家工资低,家里饭菜差,早就闹着罢工,要换人家,还是小林和小林老婆好哄歹哄,才把人家留下。”保姆作为一个家庭里唯一能够帮助小林夫妇照顾孩子的人,自然就具有了话语权。在现实的社会中,只要有权力就有了话语权,保姆能帮助照顾孩子,因而就具有话语权,也正是这个话语权使她敢做出与保姆职责不相符的事情。

一般来说, 话语的主人在自己的地位、身份和资源方面都是“强势” 的, 他们会产生优越的话语权意识, 极少数者甚至会滥用或占用话语权,保姆作为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就会依仗着自己的话语权而去要求更多,后文中保姆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在孩子感冒时却先给自己下面,还在面条里卧了个蛋,全然不管当时在身边玩水的孩子。保姆已经丧失了自己的职责之心,在文中保姆吃的比小林夫妇要好,甚至有时比孩子吃的还要好,在这种情况下,小林夫妇也只能忍气吞声,这种身份地位的颠倒似乎再一次预示了这个社会的畸形。

只要有话语权,就能掌握主动权,这一点在小林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小林还不具备话语权处处受制于权力,需要搬着可乐求另一个单位的头头帮着调动小林老婆的工作,但当查水表的老头求小林帮忙批一个文件,小林就从受制于话语权的困境中转换成使用其话语权的境地,话语权的威力可见一斑。

保姆放任豆腐坏掉的事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发生在小林家的一件小事,但由此折射出来的话语权问题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上到官员,下至保姆,只要有权力就有话语权,就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自己行使便利。

(三)豆腐与大学生

买豆腐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文中对于买豆腐这一事件的描述是这样的:“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么排队的人多,赶排到了,豆腐也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小林一大早去买豆腐,这次好不容易买到了却错过了去单位的班车,因而急忙把豆腐放在了门口就去赶公共汽车上班,但还是迟到了。祸不单行,他本来以为考勤的是大学生不会记名,但这个大学生却格外的较真,“看他八点没到,就自作主张给他划了一个’迟到’”。新来的大学生并不知道与同事处好关系的重要性,殊不知已经一开始就得罪了人。

由一个豆腐,就引出了这样另一个人物――大学生。这个大学生不仅仅是较真那么简单,他还很有热情,这一点在后文中就有提到。在后文提到小林没有看成世界杯足球赛时,第二天一到单位,新来的大学生就去征求他的意见。大学生正是年轻的时候,就像小林年轻时一样,“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过瘾,世界级的明星,都能说出口”,但小林对对于前来讨论的大学生,却恶狠狠地说:“一个xxx的足球,有什么看的!我从来不看足球!”,从这个大学生的身上仿佛能看见小林以前的影子,爱看足球,爱较真,爱说大实话,就像小林后文对自己以前的总结“刚来单位时那么天真,尽说大实话”。作者在文中给这个大学生的笔墨不多,但仅从这两个事件就可以看出大学生初入社会的热情和激情都还在,与如今被生活打磨得默默无闻的小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到这个大学生的未来,似乎也像那个被小林遗忘在门口,而没有放进冰箱的豆腐一样,最后“变质”成小林那样的现实和功利。

上一篇: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诗化语言风格 下一篇: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