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角色 改变方式 让学生更爱学习

时间:2022-10-25 11:47:32

转变角色 改变方式 让学生更爱学习

在新课改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但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会因为就“自主、合作、探究”不下去而半途而废,又回传统教学的老路上。究其原因,其实还是传统教学思想的遗毒,我认为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改变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教师的“半途而废”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乱糟糟”的课堂。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这显然已不合时宜,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必须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先改变角色,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那么教师怎样衡量自己的角色是否转变了呢?按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有了转变的意识,就能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地摸索、实践。

其二,在于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现在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听老师的话,课堂上要一本正经,老老实实听老师讲课,谁有违犯轻则批评,重则挨罚,长此以往,学生便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什么事都要等老师安排布置才做,而且学生还将其“发扬光大”,将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学的,作业是给老师看的,于是应付、抄袭作业甚至偷懒不做作业来欺骗老师,而老师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又肯定是严惩不贷,使师生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当然,并不是全部学生都是这样,也有老实听话爱学习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多数属“埋头苦干型”,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知识点都记得详详细细,有时间不是背就是写,很少有人停下来问一句:“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答?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法?”

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头脑灵活,精力充沛,课堂上经常会打断老师讲课,提出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惹得同学哈哈大笑,因此,他们经常是老师“杀鸡儆猴”的目标。

对学生的这种种状况,仅仅让教师改变角色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将各类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让他们视学习为乐趣,主动学习。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提出问题。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孔子在讲学时经常由学生提出问题他来解答,并且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

学生并非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自主”学习时,他们“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专心等待老师的指示;“合作”学习如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探究性”学习更是形同虚设,无人理睬。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下一番功夫,“逼迫”学生克服懒惰、依赖的心理,使其发问,这往往要依靠那些头脑灵活,好提怪问题的同学打破僵局,启发那些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动那些不爱学习的提出自己的问题,一开始问题肯定浅显,甚至幼稚,或者是些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不管问题质量如何,教师一定要表扬、鼓励。对于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要大张旗鼓地表扬,给其他同学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学生能提出问题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教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分工协作的能力,对问题进行纵深处探究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探索实践的内容。

上一篇:难觅“知音” 下一篇:就地取材 开发写作潜能